開發商不要誤讀微調
唐敏
日前,央行宣布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三年來首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由此釋放4000億左右的流動性,被某些房地產人士解讀為房地產行業資金緊張松綁,“樓市或成變相受益者”,“松動預期逐漸升溫”。
從此輪房地產調控中決策層決心之堅定、措施之嚴厲來看,當前房地產行業的降溫正是調控期待的成果和方向,剛見曙光,決不會有半途而廢之意。因此,此番政策微調并不意味著簡單的放松銀根和轉變房地產調控之意。
實際上,11月6日,溫家寶總理在俄羅斯公開強調,房地產調控“決不可有絲毫動搖”,“政府的目標就是要使房價回歸到合理價格”;三周后,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河北再次強調房地產市場調控“仍處于關鍵時期”,“要堅持實施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政策措施,進一步鞏固調控成果”。以此而觀,所謂放松調控之說只能是一些人的一廂情愿。
但由此也可以預見房地產調控下一步的難度,以及堅定調控決心之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城市待售商品住宅連續創出歷史新高,土地市場持續低迷不振,一些城市土地出讓收入銳減,地方政府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為了促成土地的出讓,一些城市悄然將出讓條件放松。例如,下調土地競買保證金并放寬交款時限;放松土地出讓中關于保障房的配建條件,等等。盡管這只是房地產調控博弈中的“小動作”,但不能放松警惕。
應該清楚地看到,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對房地產行業“蕭條”的“憂患”和“呼吁”,暴露出這些城市對房地產業倚重的程度,以及房地產對實體經濟的“耽誤”,調控成果尚未穩定,不能抱有松綁之期待。
同時,也要明白,調控房地產,并不是打壓甚至不發展房地產業。我國正處于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的階段,解決住房問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各級政府需要面對的問題。這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尤其是地方政府充分認識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戰略意義,深刻理解積極推進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增加中低價位、中小戶型普通商品住房供給,完善住房供應體系的重要性。以此來改善房地產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環境,而不是走助推房價、帶動土地財政、破壞環境、加劇社會矛盾那條“涸澤而漁,焚林而獵”的“死路”。
現在,應該盡快完善房地產稅收等政策,加強質量監管體系建設。只有市場和政府的力量都不缺位,才能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和住有所居。
再防非法集資“禍農”
尚前名
近期,一些借“民間借貸”之名行“非法集資”之實的行為日益猖獗。值得警惕的是,這一狀況似乎有從沿海向內地甚至是農村地區蔓延的跡象。這不僅擾亂了正常的金融秩序,還加劇了社會不穩定因素。特別是臨近年末,銀行收貸、農民工工資結算高峰來臨,如果處置不當,很有可能引發涉穩事件。
近年來,受收入增加、投資渠道狹窄、儲蓄存款“負利率”以及高額回報引誘等因素影響,一些地區農民參與非法集資的現象頻現,參與程度和組織化水平逐步提升,加上風險大、監管難的特點,大額化、普遍化、有組織化和高利貸化的“四化”趨勢十分明顯。
綜觀近年來發生的多起農村非法集資案件,不難發現,這類農村非法集資事件的背后,都與農村民間借貸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或是打著“民間借貸”的旗號直接從事非法集資行為;或是最初是正常的民間借貸,后來逐步發展到非法集資。
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在農村民間借貸與非法集資之間界限非常模糊,潛在巨大法律風險。目前,大部分農村民間借貸仍通過打借條或口頭協議的方式進行,在借貸過程中簽訂借貸合同的為數甚少,且多數內容極不規范,因此一旦出現違約,極易引發法律糾紛。甚至在個別案件中,一些借款給非法集資者的普通農民連借據都沒有,結果連案發后如何證明自己被騙都成了難題。
因此,要治理農村非法集資現象,除了要做好有效的宣傳和教育,增強廣大農民對這一行為的防范和識別能力以外,治本之策是要加強對農村民間借貸的監管和規范。
首先,要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引導涉農金融機構增設農村經營網點,逐步放寬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準入條件,積極支持農民資金互助社等金融組織發展,增加正規渠道資金供給規模。
其次,進一步完善農村民間借貸的日常監測機制,增加監測頻度,擴大監測范圍,提高監測準確性,定期采集和重點監測民間借貸資金來源、資金投向、利率變動、區域分布等情況,對部分農村民間融資較為活躍的地區進行實時動態監測,提高數據的時效性,引導民間借貸良性、合法發展。
再有,盡快完善民間借貸法律體系,明確從事民間借貸的范圍和準入條件,對借貸利率、資金用途等嚴格規范,改變民間借貸長期存在的“半地下狀態”,采取疏堵并舉的策略,引導和推進民間借貸規范有序發展,杜絕非法集資的生存空間。
遏制農村交通違法高發
蔣作平
當前,我國農村路網條件不斷改善,摩托車、私家車等數量大幅上升,農民出行方式日趨多樣。但由于農村居民交通安全意識淡薄、相關部門監管不力,致農村公路無證照駕駛行為泛濫、監管盲區擴大。公安部發文部署各地公安機關,將每年12月2日確定為“交通安全日”,集中開展交通安全主題宣傳活動。這一舉措在農村同樣顯得緊迫和重要。
據西部某省交警總隊負責人介紹,去年以來,該省私家車數量以年均30%的速度大幅增長,同期登記在冊的駕駛員人數卻沒相應增加,農村地區無照駕駛機動車問題尤其突出。從今年上半年專項整治情況看,無證駕駛小貨運、私家車、摩托車的,在百起違法查處案件中,高達70%到80%。
記者在一個西部鄉村看到,幾乎每家農戶都有摩托車,七成以上農戶購買了農用三輪車,還有四五戶農民購買了卡車、微型面包車;但村里的摩托車都沒有牌照,農用三輪車也是這樣。“摩托車、‘三蹦蹦’(農用車的別稱)一般都在村里用,最遠也就去鄉上,辦牌照沒用。”受訪村民反映,村里很多人沒有駕照,“不跑貨運沒必要辦照,考駕照太費錢。”
從多地交警的反映看,超速行駛和無證駕駛是農村道路交通事故的罪魁禍首,“現在上路的駕駛員有兩類,一類是沒有駕駛證的,另一類是違法購買駕駛證或短時間內‘速成’駕駛證的。”有個西部城市共1萬多名摩托車駕駛員沒有駕駛證。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道路交通安全由各級人民政府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負責。上述西部城市僅有交警200多人,主要管理城區和縣道以上公路,只得將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交由農村公安派出所或鄉鎮人民政府負責,但這些機構和人員本身管理力量有限。對這個面積133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400萬、農村道路15000余公里,車輛駕駛人呈幾何級增長的邊遠山區市來講,可以說是杯水車薪。
近年來一些地區農村路網不斷提質擴面,交通安全監管隊伍大都沒有相應擴充,監管區域仍以城區及周邊為主,并未向廣大農村地區延伸。
事實上,涉路管理部門有交巡警,還有交通、運管、農機等部門。而實際上,在農村交通管理中,由于分工不同、職責不一,沒有形成合力。交警部門曾探索各部門聯動管理,但鄉鎮政府只有告知權,沒有執法權,更沒有處罰權,效果大打折扣。既要做好事故處置、偵破肇事逃逸案件等執法業務,又要抓好農村交通管理,確實需要盡快建立農村交通安全共管網絡。
拉美國家經濟顯露亮色
孫巖峰
當北半球正被寒流包圍之時,拉美33個獨立國家在加勒比海的燦爛陽光下齊聚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共同宣告拉美最大區域組織——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成立。對于拉美國家而言,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進程。
就在前幾天,美聯儲決定與加拿大銀行、英格蘭銀行、日本銀行等六大國際銀行聯手,向國際金融市場“放松”流動性,這種罕見手段表明,發達國家對全球經濟前景表現出極大擔憂,“二次探底”、持續衰退都有可能發生。但與此同時,拉美卻成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亮點。根據世界銀行、IMF以及拉美經委會估計,今年拉美經濟增長率將在3%~4%之間,遠高于發達國家乃至世界平均水平。更為難得的是,近年來以巴西等國為代表的拉美國家,不僅實現了經濟騰飛,而且將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有效地一體協調。2010年巴西超越意大利成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據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報道,2011年巴西GDP預計將達到2.4萬億美元,可能超過英國,再次上位。
拉美本世紀開始此輪增長,主要源于國內民眾收入的大舉增長和對外出口旺盛。最近8年,巴西貧困人口下降2400萬人,中產階級增加1800萬人,富裕之后的民眾買手機、換電器、購汽車、置房子,帶動經濟不斷繁榮。目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國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其他大部分拉美國家也都在5000到1萬美元之間。這種由內需推動的經濟增長,使拉美國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隔絕來自美歐的債務危機沖擊。
回想30年前,拉美深陷債務危機,美歐為首的西方債主為拉美開出了“新自由主義”藥方,拉美國家先甜后苦;1999~2001年,巴西、阿根廷先后爆發金融危機和經濟社會全面危機,標志新自由主義之路碰壁,拉美左翼力量東山再起。經過10年摸索,以巴西為代表的溫和左翼路線逐漸成為拉美各國仿效的模式。而政治理念共識、利益需求接近、發展問題近似,促使拉美國家在地區一體化之路上攜手并進。
看到這一場面,真是讓當年曾作為拉美地區一體化樣板和老師的歐盟“情何以堪”。為避免重蹈覆轍,拉美也應從歐盟身上吸取教訓。一是一體化步伐不要過快過猛,速度和深度要與各自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相互之間發展程度相適應,切忌提出超出現有能力的“宏偉目標”。二要擺正收入與消費的關系,國內消費可以有效拉動增長,但過度消費、超前消費,并意圖在社會福利等方面一舉達到西方發達國家水平,這對于現階段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