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09年1月16日,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這不僅標志著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取得了決定性成果,也表明了中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進入了“收官”階段。
入選理由:最后一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的完成,標志著中國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全部完成。這是中國金融史上的標志性事件。
專家點評: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郭田勇
2009年,中國農業銀行遵循“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的方針,成功完成股份制改造。因此,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也標志著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進入收官階段。股改成功的農行,姓“農”的本色不變,目前,它幾乎在全國所有縣域都設立了分支機構,是涉農貸款投放規模最大、服務面最寬、服務客戶最多,而且是唯一擁有農業信貸專業化經營管理體系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從而能夠充分利用其在縣域的資金、網絡和專業等方面的優勢,更好地為“三農”和縣域經濟服務。
但是,整體改制后的農行,還面臨著諸多考驗。首先,如何協調與平衡農村金融與城市金融的關系。由于現有的城市業務已成規模,將其放棄并完全置身于農村金融市場并非一家商業銀行的理性做法,因此,農行未來發展中仍舊會處于農村與城市業務并存的局面,農村業務與城市業務如何平衡就變得至關重要,農行需要在商業運作前提下,找到盈利與有效服務農村金融的平衡點。
其次,在當前復雜的外部經濟和金融環境下如何成功上市。此前三家銀行改制時,經濟一片繁榮景象,而農行現在面臨的外部經濟、金融環境異常復雜,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另外,在國際經濟寒意緊鎖之際,不少外資戰略投資自身已是損失慘重,已無暇他顧,農行是否逆勢引進外資戰略投資,還存在不確定性。
最后,如何形成切實有效的公司治理。股改后,農行未來 “點多面廣”的局面將會有增無減。這樣,與其他幾家國有銀行相比,農行的經營環節明顯要多,管理鏈條明顯要長,形成有效公司治理結構的難度也就明顯要大。因此,未來要進一步優化公司治理,形成切實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和內控機制,同時,要建立健全三農事業部制度,改善金融服務質量,為擴大內需特別是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更有效的金融服務。
2、新增信貸超常規增長促進中國經濟率先企穩回升向好
2009年以來,在4萬億元投資政策的刺激下,我國商業銀行新增貸款一路高歌猛進,截至11月末,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新增9.21萬億元。
信貸高增長助推了經濟的快速復蘇,2009年前3個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達到7.7%,GDP數據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從2008年第四季度的6.8%,到2009年第一季度探底的6.1%,第二季度穩步上升至7.9%,第三季度則達到8.9%。全年“保八”已無懸念。
入選理由:超常規新增信貸本身就創造了歷史。在新中國歷史上,一年放貸9.6萬億元左右,貸款增速達30%以上,都還是第一次。但是這個事件真正的意義在于,信貸的高增長強有力地助推中國經濟快速恢復,幫助中國經濟平穩渡過全球金融危機的難關,這在歷史上也是第一次。并且由此引發了更多事件,對今后也有深遠影響。
專家點評: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長 詹向陽
應當講,2009年的“天量”貸款本身就創造了歷史。在新中國的建設史上,一年放貸近10萬億元,當年貸款增速達到30%以上,都還是第一次。然而這個事情的意義遠不止如此。首先,資金是現代經濟中最為重要和首要生產要素,作為對國家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的呼應和輔助,2009年信貸的高速增長和貸款的足量供應,強有力地助推我國經濟快速恢復,迅速止住了經濟增長的大幅下滑,幫助中國經濟平穩渡過全球金融危機的難關,成功實現了經濟增長“保八”和保發展、保民生的宏觀目標。從這個角度講,信貸的高增長功不可沒。
其次,2009年信貸的“天量”增長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它不僅正面影響我國經濟,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而且這種負面影響還將對今后幾年產生作用。從宏觀來看,貸款供應的充裕性使得經濟中重復建設問題和產能過剩問題再度突出出來,經濟結構調整變得更加迫切。這使得宏觀當局面對如何在恰當時機以恰當方式退出寬松政策的艱難選擇。從微觀來看,一方面,大量貸款發放加劇了我國流動性過剩的程度,金融市場利率全面走低,對商業銀行和金融市場其他主體的收益率產生重大不利影響;另一方面,超常規增長的貸款極大消耗了商業銀行的資本金,使資本增補成為我國商業銀行普遍面對的需求。并且,如何使危機時期新增貸款的風險在今后幾年保持在可控范圍內,是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