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山西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了《耕耘沃土、破繭化羽》——省農村信用聯合社在服務“三農”中跨越發展的專題報道,文章分別以“破繭成蝶、力促轉身”為題,充分肯定了自2008年省聯社領導班子調整以來,團結和帶領全省農信社破繭化羽、涅 重生的發展歷程;以“情系三農、力扶龍頭”為題,客觀總結了全省農信社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積極助推全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業績;以“助農增收、力促跨越”為題,詳實報道了全省農信社以“支農惠民行動計劃”為載體,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服務全省轉型跨越發展大局的具體規劃和實際行動。
“三農”問題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服務“三農”不僅是國家賦予農信社的辦社宗旨和社會責任,更是農信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農村信用社作為省委、省政府直接領導和管理的地方性金融機構,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如何做好服務“三農”這篇大文章,至關重要,意義重大。
做好服務“三農”這篇大文章,要牢牢把握“發展”這一核心。發展,是農村信用社各項工作的第一要務,也是確保支農成效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各項工作的又好又快發展,就缺少支農服務的底氣和實力。全省農村信用社要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進一步堅定發展信心,明確發展思路,加快發展步伐,在發展中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推動工作;要深入踐行“三個轉變”的指導思想,堅持抓時點與抓經常、單項抓與綜合抓、領導抓與全員抓緊密結合,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統籌兼顧、協調推進的發展格局,實現各項工作又好又快發展;要按照省聯社黨委確定的“強服務、促轉型、謀跨越”總體工作思路,扎實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切實強化內部管理,堅持依法合規經營,有效防范各類風險,努力實現轉型跨越,為更好地支持和服務“三農”打下堅實的基礎。
做好服務“三農”這篇大文章,要緊緊抓住“服務”這一關鍵。服務,是農村信用社核心競爭力的具體體現,也是做好支農服務的關鍵所在。服務質量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支農水平的高低優劣。全省各級農村信用社要根據省聯社黨委關于“強服務”的具體要求,開辟綠色通道、簡化辦貸環節,規范業務流程、提高放貸效率,堅持陽光辦貸、杜絕不良行為,進一步改進支農服務方式,提升支農服務水平;要充分發揚農信社“背包下鄉”和“走村串戶”的優良傳統, 深入田間地頭,深入市場商鋪,深入廠礦企業,深入機關社區,營銷優質客戶,跟進優質項目,密切社農感情,并通過廣泛開展現場辦公、“送資金、送技術、送金融知識下鄉”等活動,進一步延伸金融觸角,增強服務功能,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要穩步推進“農村金融服務網絡建設工程”,依托信合通銀聯卡、信合通福農卡的發行,加快信息科技建設步伐,用現代科技手段改造傳統的管理方法,進一步提高科學管理能力和支農服務水平;要通過設立信合便利店、金融服務站等方式,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覆蓋面,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全方位、深層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務。
做好服務“三農”這篇大文章,要時時突出“創新”這一主題。創新,是農村信用社可持續發展的不竭源泉和動力,也是做好支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省各級農村信用社要進一步創新支農服務理念,牢固樹立服務“大三農”的全新理念,把服務對象由局限于傳統客戶擴展到“大三農”全局和縣域經濟整體,實現從扶持傳統農業向扶持現代農業轉變、從支持傳統農村向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轉變、從提供傳統金融服務向提供現代金融服務轉變;要進一步創新支農服務載體,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這一總體目標,突出“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和農民增收這一工作重點,借助“支農惠民行動計劃”這一有效載體,在發展思路上主動融入,在工作重心上主動傾斜,在服務水平上主動提高,確保實現“全年累計投放支農貸款1100億元、涉農貸款增幅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幅、全年為400萬以上農戶提供金融服務”三大工作目標;要進一步創新支農服務產品,積極探索開辦林權抵押貸款、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農產品倉單質押貸款等新業務品種,積極采取“信用社+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多種模式,滿足客戶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要進一步創新支農服務機制,建立定期通報制度、檢查制度、客戶經理包村(社區)或包片制度、工作資料定期報送制度,積極運用典型帶動策略,總結支農經驗,培育先進典型,確保支農服務工作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只要我們堅定服務“三農”的根本方向不動搖,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在三晉大地上譜寫出支農服務的新篇章,就一定能為全省轉型跨越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就一定能為省委、省政府及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更加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