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和銀監會在河南省商丘市聯合召開了“加快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試點工作座談會”。會議傳出的信息顯示,我國中部六省和東北三省的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試點進展順利,成效顯著,試點地區的金融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當地農村的金融品種,提升了金融服務水平。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說:“試點地區取得的階段性成效,為在全國全面開展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積累了有效的實踐經驗。金融部門必須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部署,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
農業興百業興,農業在我國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始終不能取代,它關系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健發展和整個社會的穩定和諧。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都離不開農村金融的大力支持。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的目標任務,明確指出“農村金融是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這是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戰略的高度概括。
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高度關注農村金融問題。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第7次鎖定“三農”,提出“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針對農業農村特點,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而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特別強調,“加快農村金融改革步伐,加快推進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今年初召開的央行工作會議也再次強調,在全國范圍全面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做好金融支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與林業發展工作。我們看到,一系列政策方針無一不是要求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這大大提振了金融機構服務好“三農”的信心。
近年來,金融主管部門和各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服務方式創新和組織創新等方面進行了諸多積極探索。在此基礎上,2008年10月,央行和銀監會共同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意見》,決定在全國9省市開展創新試點,其目的就是促進金融機構進一步改進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滿足多元化、多層次的“三農”金融需求,支持我國新農村建設。開展試點工作一年多來,試點地區各級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門和金融機構緊緊圍繞服務“三農”,共同建立了有效的跨部門工作協調機制和配套政策支持體系,因地制宜開發、推出了一大批金融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三農”貸款投放明顯增加,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有效擴大,金融服務效率和質量顯著提高,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9月末,全國金融機構涉農貸款本外幣余額8.8萬億元,同比增長29.1%,比上年末提高8.3個百分點。其中,試點地區全部金融機構涉農貸款本外幣余額2.2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億元,余額占全國涉農貸款的24.7%。全國林權抵押貸款141億元,占全部林業貸款的15.6%。試點地區發放“惠農卡”1203萬張,占全國“惠農卡”發卡量的36%,惠及農戶96.2萬戶。截至2009年12月末,試點縣、市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同比增長34.13%,高于九省涉農貸款和全口徑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長幅度。
實踐中,我們欣喜地看到,試點地區金融機構立足不同客戶群體,創新信貸產品和利率定價模式,積極創新探索出多種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如“龍頭企業+農戶”、“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戶”、“銀行(信用社)+保險+農戶”、“擔保公司+農戶”、“訂單+農戶”和“農戶聯保”等等,深受農民和農村經濟組織歡迎,也讓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嘗到了甜頭,實現各方“多贏”。同時,擔保中心擔保、林權抵押、農村動產抵押、企業經營權質押、發明專利權和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抵押、回鄉創業等多種貸款新品種也在試點地區運作、推廣。
盡管如此,隨著農村經濟不斷加快發展,農村金融服務需求迅速擴張,農村金融的供給與需求還存在著諸多矛盾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央行有關方面負責人指出,加快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是全面改進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重要“抓手”,是新形勢下緩解農村和農民貸款難、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公共金融服務均等化的有效手段。金融機構要注重培育和發展符合農村需求特點的“低成本、廣覆蓋、可復制、易推廣”的農村金融產品,要發揮信貸資金杠桿作用,積極支持和促進農村地區中小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機構發展。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國際化、城市化、市場化和信息化的新階段,與此相應的是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縣域工業化趨勢明顯、進程加快,從而對改進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全面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工作,必須緊緊圍繞服務于強農惠農、農業產業化發展和城鎮化發展。首先,要注重財稅政策、貨幣政策、監管政策和農村保險業發展的協調配套,通過多項政策的組合,進一步調動金融機構參與農村金融市場的內在積極性,引導更多的金融資源投向“三農”。鼓勵國家控股的大型銀行和各商業銀行通過多種方式開辦農村金融業務,參與農村金融市場競爭;加快培育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做實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充分發揮農信社等農村金融機構生力軍作用。逐步完善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組織功能互補、相互協作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促進和加大對“三農”的有效資金投入,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其次,要積極發展農村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鼓勵開發多樣化小額信貸產品,著力擴大農戶小額貸款投放,擴大農戶貸款覆蓋面,提高貸款滿足率。鼓勵金融機構加強與信用協會或信用合作社等信用共同體的合作,運用聯保、擔保基金等聯合增信方式,積極探索發展滿足信用共同體成員金融需求的聯合信用貸款。鼓勵金融機構利用多種方式建立和完善農戶資信評價體系,豐富“三農”貸款增信的有效方式和手段。
同時,在試點基礎上盡快向全國復制、推廣好經驗、好做法,迅速擴大涉農貸款規模范圍;繼續探索新模式、創新新產品,加快業務創新速度。除傳統農業項目外,要積極培育合作經濟組織等新的貸款主體。通過開發適合實際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加快農業生產轉型,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支持。鼓勵發展農業產業發展基金,加快發展適合農業企業的債券產品,開拓農業企業直接融資渠道。
此外,要積極探索發展基于訂單與保單的金融產品,分散農業信貸風險。鼓勵銀行業機構、農村信貸擔保機構及相關中介機構加強與保險公司的合作,探索開發“信貸+保險”金融服務新產品,健全農村金融風險轉移和分攤機制,為實現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在當前“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政策目標下,消費信貸在刺激農村消費中的作用不容忽視。金融機構應把開展農村消費信貸業務作為整個信貸業務新的增長點,積極創新消費貸款品種,支持農民購買冰箱、彩電、洗衣機、電腦等中高檔耐用消費品,積極發放農村建(購)房貸款,支持農民改善居住條件。
顯然,農村金融的良好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條件。當前,我國農村金融服務已有一定的基礎,但也有許多薄弱環節,因此開創農村金融的新局面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而以推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為著力點,無疑將促進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可持續的有效資金投入,進一步改進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滿足多層次、多元化的“三農”金融服務需求。可以預見,隨著農村金融創新的不斷深入,我國農村金融服務必將邁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