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省農信社不斷創新支農方式,堅持以 “農信社支農惠民行動計劃”為載體,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基地、園區等各類涉農主體進行了廣泛持久的支持,開創了社會形象提升、收入渠道拓寬、農民收益增加、農業產業發展的多贏局面。
但是,在農業條件差異明顯、資源型經濟依賴度高、城鎮化進程加快的現實背景下,我省支農工作在支農理念、統計操作、業務創新等方面顯現出一些不適應、不同步、不適用的新問題、新情況。為此,筆者認為要做好支農工作,就需盡快轉型。
在理念上轉型,轉變支農理念。為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地區差異化發展態勢,近年來,以純農業為范疇的“小農業”定位逐步轉變為整合農業上下游產業鏈和關聯產業的“大農業”理念,使得支農工作的覆蓋面實現了倍增效應,拓寬了“農”字的釋意層面。但是,部分基層社往往以“企業在農村轄區”、“解決農民就業問題”、“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為借口,把對非農企業的支持成果強行納入“大農業”的范圍,而忽視甚至有意規避收益較低、風險較高的純農業產業以及緊密關聯企業。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精準定義“大農業”的現實含義,用“涉農產業”的范圍補充完善“大農業”概念,以此支持當前開展的“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真正把以農業生產資料要素為基礎、農業人口生產力為主體、體現農業生產集聚體生產關系的涉農主體納入到“涉農產業”中來,使支農工作真正回歸到“農”字的本意上來,讓有限的信貸資源真正同農業項目發展有效對接。
在統計上轉型,改進統計方法。現行“涉農貸款”統計思路上,分別按照用途、城鄉地域、受貸主體等進行統計,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對“三農”的貸款支持力度。在匯總分類上,按照受貸主體分為農戶貸款、農村企業和各類組織涉農貸款、城市企業和城市各類組織涉農貸款。這種分類模式是基于“大三農”的理念,但是容易出現數據交叉統計的問題,在此統計構架中下達的支農任務,缺乏精確導向和具體要求,僅對總量提出“三個高于”的引導目標,如增速高于貸款平均增幅、增量和占比高于上年等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戶貸款等“純農業”貸款逐步萎縮的趨勢。為此,各級應在下達支農任務時,明確提出農戶貸款、農村企業貸款等與農業緊密關聯產業貸款的增幅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幅,甚至不低于支農貸款總量一定比例的要求。
在服務上轉型,豐富支農服務產品。盡管全省農信社加快金融產品研發力度,以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為基礎,逐步開發了諸如青年創業貸款、助殘貸款、巾幗創業貸款等特色產品,但是產品開發的動力主要是以“品牌宣傳”為主,許多單一產品的覆蓋面和投放量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為此,在拓展支農服務產品上,應堅持三個方向:一是堅持普惠制原則。產品開發跟著農民需求走,在注重生產領域融資需求的同時,積極向消費領域轉變,培植農民消費習慣,如在分期付款、商品所有權抵押等基礎上,推出大宗家電、家用轎車、子女就學等專項信貸產品;二是堅持適應性原則。產品開發應跟著生產規律走,對農業、養殖等經營性農業項目,貸款發放、回收周期緊密結合生產、銷售、資金回籠等規律,必要時引入“延期回收”機制,減輕“三農”客戶流動性壓力;三是堅持信息化原則。在開發支農信貸產品的過程中,要緊密依托“信合通”卡、“福農卡”等現代化支付手段和信息渠道,提高產品的信息化受理程度,加大農村地區ATM、POS機的布設力度,真正實現方便、快捷、易用、實用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