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信社始終把服務“三農”作為經營定位和戰略發展的保障,然而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城鎮化加速等變革因素,現階段卻面臨著農村精英人口外遷、產業集群轉移、客戶資源流失等新問題,在外因制約下面臨陣地縮減、營銷受困、發展降速的挑戰,適時調整發展策略和布局,最大程度地消除農村企業和人口流失的影響刻不容緩。
上世紀80年代起,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先天具備土地、資源、人口優勢的農村地區逐步加快發展步伐,特別是在大批鄉鎮企業、個體經營戶的拉動下,一度呈現村村有實業、戶戶有收入的繁榮局面。但是,在近年來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環保限制、產業調整以及資源過度開發的背景下,部分農村地區企業及人口呈現出了三類傾向。
首先是經濟實體大量消亡,企業客戶流失。由于缺乏智力支撐,我省農村地區的企業主要集中在煤炭、耐火、冶煉、化工等資源型行業,受資源稟賦和宏觀調控影響較大,大量小煤礦、小耐火等“五小”企業關閉或以合并、遷入工業園區等形式流失,同時對運輸、商貿、餐飲等衍生行業造成致命打擊,“蝴蝶效應”逐步顯現,一些信用社的“在冊”企業逐年減少,對公存款驟然下降。
其次是農村精英人口大量外遷。近年來,我省大力加快城市化進程,預測城鎮化率到2015年將達到55%左右,農村人口大量外流成為一個普遍現象。一是農村青壯年人口和技術力量以外出打工的形式向城鎮或外埠轉移;二是有能力的農村家庭為了子女良好發展,通過到城鎮購置房產、就業等形式尋求良好的教育資源;三是精英人口外遷情況下造成農村老齡人口、留守婦女兒童的增加,進一步喪失了農村區域的發展潛能和競爭能力。同時,人口外遷也造成了農村區域信用社儲蓄客戶的流失,影響了穩定發展。
第三是行政資源配置的弱化,降低了公共財稅能力。隨著企業流失、人口外遷,農村地區資源配置也受到影響,醫療衛生、商品流動、公共服務等具備經濟拉動力的社會職能陷入困頓,迫使行政資源配置向城鎮轉移,也造成了農村地區信用社財政性存款增長的乏力。
上述現象,已經對農村區域信用社的發展潛力造成了影響,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適當調整發展策略、重新配置內部資源,尋求轉型發展新路,為此筆者提三點建議:
一是資源配置跟著市場走。對上述問題較為集中的地區,要重新配置整合農村信用社資源,分析產業、人口外遷的原因和集聚方向,加大相鄰城鎮區域網點的建設力度,在硬件、軟件、人員配置上傾斜,采取跟進服務的辦法,在符合制度規定的條件下對外遷企業和人員的結算賬戶進體內循環和轉移,實現賬戶跟著企業走、存款跟著農民走的目標,減緩存款和貸款的流失現象。
二是服務跟著需求走。服務“三農”是農村信用社的天然使命,在客戶資源流失的情況下,填補金融服務空白和保本經營勢必成為二難選擇。在此情況下,要加大同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的溝通協調力度,積極推進網點整合、降格等工作,并采取流動銀行、定時營業、自助銀行、代言人(可聘請村委負責人等提供服務信息)等形式保證基礎金融服務需求。
三是考核跟著實情走。對企業和人口流失嚴重地區的基層農村信用社,縣級聯社應努力探索新的任務分配和考核激勵機制,深入分析客戶資源流失狀況下該類農村信用社的發展轉型路徑,科學測算營銷目標增長基數,合理權衡存量業務、增量業務的考核傾斜度,既要有定量考核,更要有定性指引,把維護穩定、防范案件、保證盈利平衡點作為基礎要素。同時,避免業務增長目標的同起點施壓,對銀行卡、理財等新型業務要慎重分配,規避不計成本、不合實際的發展路徑。
總之,農村地區企業和人口流失的問題并不是個例和新鮮事物,隨著區域發展戰略的重新定位、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產業調整的激烈動蕩,這一狀況對農信社的影響會與日俱增,必須從現在抓起,加大調查力度,以科學發展觀為核心,以“三個轉變”為指導,努力尋求破解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