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塔西佗陷阱
含義:著名的政治學定律“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羅馬時代的歷史學家塔西佗,通俗地講,就是指當公權力遭遇公信力危機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
習近平原話:
現在,脫離群眾的現象在某些方面比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更突出了。問題出在哪兒?不能不引起我們沉思!我看主要是一些黨員、干部宗旨意識淡薄了,對群眾的感情變化了,作風問題突出了。如果群眾觀點丟掉了,群眾立場站歪了,群眾路線走偏了,群眾眼里就沒有你。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提出了一個理論,說當公權力失去公信力時,無論發表什么言論、無論做什么事,社會都會給以負面評價。這就是“塔西佗陷阱”。我們當然沒有走到這一步,但存在的問題也不謂不嚴重,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會危及黨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
——2014年3月18日,習近平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
查看講話原文
公信不立,患莫大焉。有媒體評論指出,當前,我們亟須正視“塔西佗陷阱”現象給社會治理帶來的沖擊和挑戰,全方位重塑政府公信力。在制定政策時,了解群眾所盼、所憂、所急,從群眾中汲取智慧,使決策更加順民心、合民意;
在開展工作時,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做表面文章,誠心誠意惠民生、辦實事;在評估成效時,堅持把群眾評價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標尺,讓群眾不再莫名其妙“被代表”;
在回應群眾質疑時,不推諉、不逃避,厘清責任并勇于改正,樹立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
二、修昔底德陷阱
含義:“修昔底德陷阱”的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修昔底德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的危險多數以戰爭告終。
習近平原話:
我們愿同美方加深對彼此戰略走向、發展道路的了解,多一 些理解、少一些隔閡,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防止戰略誤解誤判。我們要堅持以事實為依據,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鄰盜斧,不能戴著有色眼鏡觀察對方。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2015年9月22日,習近平在美國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行的歡迎宴會上發表演講
“‘修昔底德陷阱’并不是一種現實的客觀存在,而是由大國之間主觀上相互戰略誤判引起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表示,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程度愈益加深,各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中國與其他大國同處在經濟全球化體系之中,相互依存,根本不同于2000多年前雅典與斯巴達的關系,不具備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客觀條件,但這并不意味著主觀上可以不重視大國關系的構建。大國關系始終是合作與博弈的辯證統一,大國之間要實現合作共贏,還需各國共同努力,建設性管控分歧,將沖突點轉化為合作點。
三、中等收入陷阱
含義:“中等收入陷阱”這個說法最早出現于2006年世界銀行的《東亞經濟發展報告》。意為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
習近平原話:
對中國而言,“中等收入陷阱”過是肯定要過去的,關鍵是什么時候邁過去、邁過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發展。我們有信心在改革發展穩定之間以及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改革之間找到平衡點,使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2014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同工商咨詢理事會代表對話會時表示
我國“十三五”以至更長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征是轉型發展,即在轉型中促進發展,在發展中實現轉型,從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上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勇于實踐、善于創新,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低迷開出的藥方,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實現轉型發展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