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麻風分枝桿菌是麻風病的病原菌,其形態、染色與結核桿菌相似。是一種典型的胞內菌,病人滲出物標本中可見有大量麻風桿菌存在的細胞,稱為麻風細胞。
(二)發病機制
原發性角膜病變麻風分枝桿菌直接通過上皮或角膜血管侵入角膜,局部繁殖發病或通過抗原-抗體變態反應而發病,主要表現為角膜基質炎。
繼發性角膜病變麻風分枝桿菌通過血液感染眼和面部,造成面神經的顳顴支和三叉神經的表面支受損,使眼瞼位置異常,正常瞬目反應消失,導致暴露性角膜炎、麻痹性角膜炎及干眼癥發生。
麻風性角膜病變早期癥狀眼部病變主要侵犯眼前部,眼后部的結構很少發生病變。表現為禿眉、禿睫毛、倒睫、兔眼、角膜炎、上鞏膜炎、鞏膜炎、虹膜睫狀體炎及葡萄膜炎。
角膜病變:
(1)念珠狀角膜神經病變:是早期重要的與神經有關的角膜病變,神經有局限性腫脹,呈念珠狀(beading)。病變的神經中有成堆的麻風細胞及少量的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該病變可自行消退,也可因鈣化而持續存在數年之久。
(2)淺層點狀角膜炎:是麻風病發病頭10年中最常見的一種角膜病變。自覺癥狀輕微,開始時病變常出現在顳上象限的近角膜緣處,上皮下基質內有小而分散的灰白色點狀混濁。因病變細微,常被漏診。隨病情發展,點狀混濁可擴展到其他象限,并互相融合向深層侵犯。瞳孔區受累時則影響視力。
(3)血管翳性角膜混濁:麻風病發病后20年內,隨著角膜炎的發展,血管向角膜中央生長,引起血管翳性角膜混濁。通過血行使更多的麻風菌進入角膜,產生新的浸潤性病變,有時在新生血管網眼中形成“珍珠”樣小麻風瘤。嚴重時可擴展到鄰近的結膜。
(4)角膜麻風瘤或結節:發病早期結節性病變少見。如發生,偶爾見于外側角膜緣附近的上鞏膜。這種病變多發生于晚期病人(20年或20年以上)。結節可多發,甚至環繞角膜緣發生,但最常見、最大的結節多在外側部角膜緣發生。結節若侵及全層角膜時,可發生硬化性角膜炎、角膜變性或各種慢性角膜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