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凝固性壞死:
壞死組織因為失水變于、蛋白質凝固,而變為灰黃色比較干燥結實的凝固體,故稱為凝固性壞死。凝固性壞死常見于心、腎、脾等器官的缺血性壞死(梗死)。
肉眼形態:開始階段,壞死組織出現明顯腫脹,色澤灰暗,組織紋理模糊。以后壞死灶逐漸變硬,呈土黃色,壞死灶周圍常出現一出血帶,與健康組織分界清楚。光鏡:可見壞死組織的細胞核固縮、核碎裂、核溶解及胞質呈嗜酸性染色,但組織結構的輪廓依然存在。
(2)液化性壞死:
壞死組織中可凝固的蛋白質少,或壞死細胞自身及浸潤的中性粒細胞等釋放大量水解酶,或組織富含水分和磷脂則細胞組織易發生溶解液化,稱為液化性壞死。液化性壞死主要發生在含蛋白少脂質多(如腦)或產生蛋白酶多(如胰腺)的組織。
凝固性壞死的組織發生細菌感染時內含大量中性粒細胞,因其破壞釋放出大量水解酶,溶解組織,也能引起液化性壞死。
凝固性壞死的特殊類型
①干酪樣壞死:主要是結核桿菌引起的壞死。因含脂質成分較多,質地松軟,狀如奶酪。稱干酪樣壞死;如:肺干酪性結核。
②壞疽:組織壞死后,因伴有不同程度的腐敗菌感染,從而使壞死組織呈現黑褐色的特殊形態改變。
干性壞疽:由于動脈受阻而靜脈仍通暢,使壞死組織水分少,加之空氣蒸發,使病變組織干燥,細菌不易繁殖,病變發展慢,多見于四肢末端,原因有下肢動脈粥樣硬化、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
濕性壞疽:常發生于肢體或與外界相通的臟器(腸、子宮、肺)。因動脈閉塞而靜脈回流受阻,壞死組織水分多,適合腐敗菌生長,局部腫脹,呈污黑色。引起惡臭。
氣性壞疽:因深部肌肉的開放性創傷合并厭氧菌感染,細胞分解壞死組織并產生大量氣體,使壞死組織內因含氣泡呈蜂窩狀,按之有捻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