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粘病毒只有流行性感冒病毒一個種,流感病毒(influenza)為流感的病原體,
分三型:
甲(A)型—抗原易發生變異,引起大流行
乙(B)型—局部暴發, 致病性低
丙(C)型—嬰幼兒(病情輕微,抗原穩定)
一、生物學性狀
(一)形態與結構
球形,直徑為80-120nm,初分離的有時為絲狀或者桿狀。流感病毒為包膜病毒, 由三部分組成,核心、衣殼和包膜。核心為單負鏈RNA,分節段,甲、乙型8個節段,丙型7個節段,易發生基因重組而出現新的亞型。衣殼為核蛋白,是主要的結構蛋白,同RNA一起稱為核糖核蛋白,核糖核蛋白上還附者RNA聚合酶。
包膜雙層結構
內層—基質蛋白(MP)也具型特異性
外層—脂質雙層(源于宿主細胞膜)
包膜上鑲嵌兩種刺突,血凝素和神經胺酸酶。
血凝素(HA)—呈柱狀
凝集紅細胞—通過與紅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引起人和多種動物的紅細胞凝集,即血凝現象,鑒定病毒(定性)
吸附宿主細胞—與受體結合
抗原性—產生相應抗體, 中和病毒,并且抑制血凝,可定型。
神經氨酸酶(NA)—呈蘑菇狀
參與病毒釋放:水解病毒感染細胞表面糖蛋白末端,促進成熟病毒體的釋放。
促進病毒擴散:促進病毒從細胞的解離。
抗原性—非中和抗體
(三)分型與變異
n 根據NP、MP、分型甲、乙、丙三型(甲型易發生變異)
n 根據HA、NA抗原性將甲型分亞型(HA 1-16、NA 1-9)
n HA與NA抗原性均易發生變異
n 流感病毒命名法
型別/宿主種別/分離地點/序號/年代(H、N亞型)
n 變異—HA與NA的抗原性變異有兩種形式
抗原性漂移—抗原結構發生經常性, 逐步的連續改變
原因:HA或NA基因發生突變或人群免疫力選擇造成的
特點:變異幅度小(<1%),屬于量變(亞型內變異)
結果:引起小規模流行(1-3年)
抗原性轉變—突出的、激烈的、不連續的改變, 形成新的亞型
原因:HA和NA的基因突變或重組
特點:變異幅度大(20-50%),屬于質變,形成新亞型
結果:由于人群缺乏免疫力,造成大規模流行(10-15年)
(四)培養特性
(五)抵抗力
較弱,對干燥、紫外線、乙醚等敏感,不耐熱,56℃30min滅活。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傳染源:患者(發病2-3天傳染性最強), 隱性感染者
傳播途徑:飛沫經呼吸道
致病機制:
病毒局部增殖(不入血)—細胞變性壞死、纖毛脫落—擴散至下呼吸道, 引起病毒性肺炎
所致疾?。毫餍行愿忻?流感)
潛伏期:1-4天
發病期:局部癥狀:上感癥狀
全身癥狀:發熱、頭痛、肌痛
并發癥:繼發細菌性感染, 可死亡
免疫性:SIGA有保護作用,只存留幾個月。同型抗HA抗體有短暫免疫力(1-2年)三型交叉保護,對新亞型均無免疫力。
三、微生物學檢查法
流行期 根據典型癥狀 作臨床診斷 實驗 室檢測新變異株
1病毒分離
2 血清學診斷
3 快速診斷
四、防治
n 降低發病率
n 接種疫苗—流行株或滅活、亞單位疫苗
n 干擾素
n 中草藥、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