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搜集整理了中醫執業醫師考試的相關知識點-中醫內科學的奠基階段,希望對廣大中醫執業醫師考生有所幫助。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脈法》《五十二病方》(現名)《治百病方》(現名)《上下經》《扁鵲內經》等醫學著作,醫學體系逐步形成。始于戰國而成書于西漢的《黃帝內經》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全面闡術了中醫關于解剖、生理、病因、病理、診法、治療、攝身及陰陽五行、人與自然等一系列重要觀點不僅為中醫內科學奠定了理論基礎,還論述了200多種內科病證,一般都能從病因、病機、轉歸、傳變及預后等方面加以論述。漢代張仲景總結前人經驗,并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著成《傷寒雜病論》,書中傷寒部分(后人將其整理成《傷寒論》)以六經分證概括、認識外感熱病;書中雜病部分(后人將其整理成《金匱要略》)按臟腑經絡體系概括、認識內傷雜病。《傷寒雜病淪》創造性地建立了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六經辨證論治理論體系和臟腑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為中醫內科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