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脈的循行特點是:凡屬六臟(五臟加心包)的經脈稱“陰經”,它們從六臟發出后,多循行于四肢內側及胸腹部,上肢內側者為手三陰,下肢內側者為足三陰經。凡屬六腑的經脈標為“陽經”,它們從六腑發出后,多循行四肢外側面及頭面,軀干部,上肢外側者為手三陽經,下肢外側者為足三陽經。十二經脈的頭身四肢的分布規律是:手足三陽經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側),“太陽”在后;手足三陰經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
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為“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靈樞。逆順肥瘦》)
十二經脈通過支脈和經絡脈的溝通銜接,形成六組“絡屬”關系。即在陰陽經之間形成六組“表里頭系”。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臟絡臟。
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為:起于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最后又回到肺經。周而復始,環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