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首先造成組織損害,繼而引起局部炎性反應和全身性反應及重要臟器的功能變化,以穩定自身內環境。
1.局部炎癥反應 任何創傷都會激發人體最基本的生理反應——炎癥反應。創傷性局部炎癥是創傷的病理基礎。局部炎癥反應與傷后組織細胞破壞、釋放出多種炎性介質和細胞因子有關。如緩激肽、組胺、纖維蛋白降解物等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成分外滲,引起組織腫脹;多種補體碎片、白細胞趨化因子等使白細胞系列迅速集聚于傷處,發揮吞噬和清除致病菌或異物的作用,后者加劇局部炎癥反應,出現紅、腫、熱、痛癥狀;前列腺素、血栓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及組胺類可改變微循環功能,致微血管擴張、收縮以至栓塞,造成組織器官灌注不足。局部炎癥是一種保護性反應,利于創傷修復。
2.全身反應 嚴重創傷時,釋放出大量炎性介質和細胞因子可造成全身性病理反應。
(1)發熱:傷后發熱為炎性介質,如白介素(IL)、腫瘤壞死因子(TNF)等作用于下視丘體溫中樞所致。并發感染時,體溫明顯升高;創傷性休克時亦可伴有體溫過低,是炎癥反應受抑制的表現;體溫中樞受累時,則可發生高熱或體溫過低。
(2)神經內分泌反應:創傷后因疼痛、精神緊張、有效血容量不足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引發神經-內分泌系統的代償性變化,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抗利尿激素(ADH)、兒茶酚胺等分泌增加,以保證重要臟器的微循環灌注。若創傷過重、大量失血、搶救不及時等,就可能失去該短暫的代償而進入休克,并可發展為MODS,甚至死亡。
(3)代謝反應:嚴重創傷后人體靜息能量消耗增加,在多種內分泌激素,如腎上腺皮質激素、胰高血糖素、甲狀腺素等調節下,分解代謝增強,以維持基礎代謝和提供修復創傷所需。體內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物質的分解,使人體細胞群減縮,表現為體重下降、疲乏無力,反應遲鈍。
(4)免疫反應:嚴重創傷可致人體免疫防御能力下降。應激性內源性皮質激素可致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功能降低;兒茶酚胺可影響淋巴細胞功能;傷處還可產生抑制免疫功能的前列腺素E 2等,均增加創傷后繼發感染的機會。
當損傷和繼發性感染所致的炎癥反應加劇時,過多的炎癥介質和細胞因子釋放、酶 類失常、氧自由基過多、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失調及細菌的毒素作用等可引起體溫、心血管、呼吸和血細胞等方面的失常,稱為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主要表現為:①體溫>38℃或<36℃;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急促,>20次/分;或過度通氣,PaC0 2<4.3kPa;④血白細胞計數>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細胞>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