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腺瘤是最常見的甲狀腺良性腫瘤,根據病理形態學表現可分為濾泡狀和乳頭狀囊性腺瘤兩種。前者多見,周圍有完整的包膜,后者少見,常不易與乳頭狀腺癌區分。本病多見于40歲以下的女性。
甲狀腺腺瘤病人多無不適癥狀,常在無意間或體檢時發現頸部腫塊。結節多為單發,呈圓形或橢圓形,質地稍硬,表面光滑,邊界清楚,無壓痛,能隨吞咽上下移動。腺瘤生長緩慢,經歷數年或更長時間仍保持單發。若乳頭狀囊性腺瘤因囊壁血管破裂而發生囊內出血時,腫瘤體積可在短期內迅速增大,局部出現脹痛。
甲狀腺癌是最常見的甲狀腺惡性腫瘤,約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多數甲狀腺癌起源于濾泡上皮細胞。按腫瘤的病理類型可分為:①乳頭狀腺癌:約占成人甲狀腺癌的60%和兒童甲狀腺癌的全部。多見于30~45歲女性,惡性程度低,生長較緩慢,較早便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但預后較好。②濾泡狀腺癌:約占20%。多見于50歲左右的中年人,中度惡性,發展較迅速,主要經血液循環轉移至肺、肝和骨及中樞神經系統,預后不如乳頭狀腺癌。③未分化癌:約占15%。多見于70歲左右的老年人,高度惡性,發展迅速,早期即可發生頸部淋巴結轉移,除侵犯氣管和(或)喉返神經或食管外,常經血液轉移至肺、骨等處,預后很差。④髓樣癌:較少見,僅占7%。來源于濾泡旁降鈣素分泌細胞,惡性程度中等,可兼有頸淋巴結侵犯和血行轉移,預后不如乳頭狀腺癌,但較未分化癌好。
甲狀腺癌病人發病初期多無明顯癥狀,僅在頸部發現單個、固定、質硬、表面高低不平、隨吞咽上下移動的腫塊。腫塊逐漸增大,吞咽時上下移動度減低。晚期可產生聲音嘶啞、呼吸、吞咽困難和壓迫頸交感神經節引起的Horner綜合征,及頸叢淺支受侵出現耳、枕、肩等部位的疼痛,和局部淋巴結及遠處器官轉移(多見于顱骨、椎骨、胸骨、盆骨等扁骨和肺)等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