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簡介: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即自然地理環境)的科學。全日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自然地理學科目考試的主要目的是了學生掌握地殼、大氣、水文、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規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特征和分異規律,并能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自然地理中的實際問題。
考試內容類目及具體要求:
一、緒論
地理學史簡介,自然地理學的分支,研究對象、分科及研究任務。
二、地殼
了解并掌握地殼的物質組成,地殼結構,地質作用和地質年代;掌握礦物的內部構造和外表形態,礦物的化學性質,礦物的集合體形態和物理性質;掌握三大類巖石的形成過程,基本結構、構造及其相互轉化規律;理解構造運動和地質構造,巖石的變形和巖層產狀,褶皺、斷裂構造等概念及特征;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特征及分布規律。理解主要的地構造學說及地史的研究方法。
三、行星地球
理解地理坐標的概念,掌握地球的公轉和自轉及其地理意義,地球的形狀、大小及其地理意義,地球的結構性及地外系統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地內系統對地表自然環境的影響。
四、大氣
了解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掌握水分及其相變、水汽凝結的條件;掌握太陽輻射的基本知識、掌握各種輻射的知識、了解氣溫的分布規律;掌握氣壓的變化規律、了解大氣環流的形成、氣團和鋒、大型空氣渦旋;掌握海陸分布與氣候、海氣相互作用與氣候、地形與氣候、冰雪覆蓋與氣候的關系,掌握柯本及斯查勒的氣候分類、各類氣候的分布特征成因;了解全球氣候變化的規律和趨勢、人類活動因子對現在和未來氣候變化的影響。
五、海洋水和陸地水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分循環和水量平衡;了解海水的化學成分組成,海水的鹽度、溫度和密度;理解海洋中的波浪,洋流和水團運動,理解海洋資源和海洋環保的意義;理解河流水系、流域、水體要素、河流補給、河川徑流、河流分類等概念及特征,掌握河流與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關系;理解地下水的概念、組成、地下水的理化性質、地下水的運動特征、地下水的分類;理解湖泊與沼澤的形成及特征;理解冰川的形成類型、冰川的運動與消融。
六、地貌
理解地貌的形成因素掌握全球構造地貌、大地構造地貌、地質構造地貌等的基本特征。掌握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風成地貌與黃土地貌、冰川地貌與凍土地貌、海岸地貌的形成過程及主要特征。
七、土壤
掌握土壤的礦物質、有機質組成,土壤結構及其物理性質,土壤的水分、空氣和質量狀況,土壤膠體和土壤的吸收作用,土壤肥力及其調節與控制。掌握土壤的形成因素、土壤形成過程、土壤分類和主要土壤類型;理解土壤的水平地帶性分布規律和垂直地帶性分布規律。掌握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改造方法,土壤侵蝕、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方法。
八、生物群落與生態系統
理解生態因子綜合作用定律,掌握光的作用及生物的適應性、溫度對生物的作用、水與生物的關系、空氣與生物的關系、土壤與生物、生物因子的作用,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生物的環境改造作用。
理解種群的概念、種群的水平分布格局、種群的數量動態,掌握概念、生物群落的多樣性、生物群落的結構、生物群落的演替、生態位、群落的分類。
認識組分結構、掌握營養結構,掌握生產功能、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掌握生態平衡、形成機制、理解生態平衡的調節機制。
掌握主要特征、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理解淡水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
九、地球表層自然環境的綜合研究
認識要素內在聯系的整體性、結構與功能的整體性、非平衡有序系統的整體性,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結構、自然地理環境的功能、自然地理環境的演化。
掌握地域分異的概念、地域分異因素、地域分異規律,理解全球性的地域分異規律、區域性地域分異規律、中尺度地域分異規律。
掌握自然區劃的特點、區劃的原則與方法、綜合自然區劃的單位等級系統,并能進行實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