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內外華人都稱為炎黃子孫。“炎”和“黃”是遠古時代兩個部落首領炎帝和黃帝,相傳他們聯合統一了華夏,對中國早期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炎黃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右圖為黃帝像。
2、在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上,以禹為代表的夏后族起過重大作用。夏后族以華山作為自己的活動中心,所以又獲得了華夏族的稱號。今天,人們用“華夏”來代表中華民族。“華夏子孫”也是海外華人感到自豪的光榮稱號。
3、愛國、愛鄉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道德規范和準則。為祖國和民族的利益而奮斗乃至獻身,是最寶貴的品格。由此而產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華民族成為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祖國統一始終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
4、自強不息包含著中華民族的自尊、自信、自主和自立,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頑強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撓的開拓進取精神,使人們以積極、樂觀、有為的態度對待人生,使勤勞刻苦成為中華民族的品格,從而維系著民族獨立,推動著民族進步。
5、中華民族崇尚道德,認為個人品德的好壞是國家政治好壞的關鍵。因此人人都應恪守道德準則,以德才兼備為人生的根本。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是倫理道德型的文化。
6、中國人歷來重視實際,深信“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崇尚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實現人生價值,這就是中華文化的 求真務實精神。
7、中華文化包含著寬容大度精神,主張各民族、各國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實現“協和萬邦”。
8、《周易》,又稱《易經》,簡稱《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經典著作和百科全書。它蘊涵的思想內容滲透在中國天文學、物理學、預測學、數學、醫學、武術學等各個領域。
9、《周易》被國外看作是中國5000多年文化科學技術的源頭活水,引起了西方眾多學者的重視和研究,出現了世界性的 “易學”。
10、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社會經歷了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不同的主張,產生了儒、道、墨、法等各家學說,出現了學術文化的繁榮局面,這就是“百家爭鳴”。它對以后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1、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各個學派的總稱。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等。百家指各學派,如儒家、道家等等。
12、 老子,名李耳,又稱老聃,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學說的創始人。后來被推崇為道家的始祖,道教的教主。
13、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最終根源。他的學說記錄在《老子》(即《道德經》)一書中,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14、莊子,戰國時期哲學家。他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主張通過“坐忘”達到逍遙自得的境界,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觀點。著作有《莊子》。右圖為清任熊繪的《逍遙游》表現“莊生逍遙游”與“老子守元默”的情形。
15、孟子,名軻,戰國時期人。他把孔子“仁”的學說發展成為“仁政”學說,闡述了儒家重民思想,勸告統治者重視人民。他的學說對后世儒學的發展影響很大,著作有《孟子》。
16、 道家,是春秋戰國時期以宣揚“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派。該派把“道”看作宇宙萬物的本源,崇尚自 然。主要代表人物有 老子、莊子,所以又稱“老莊之學”。道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僅次于儒家思想。
17、 儒家是春秋戰國時期尊奉孔子學說、崇尚“禮樂仁義”的學派。該派注重倫理道德的修養,提倡“忠恕”、“中庸”,宣揚“德治”、“仁政”。孔子為該學派創始人。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統治中國思想達2000年。
18、中國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現象都有正反兩方面,就用陰、陽這兩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把陰陽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規律,用陰陽來比附社會現象,引申為上下、君民、夫妻等關系。
19、“五行”是把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看作構成萬物的元素,以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和多 樣性的統一。后來人們根據 陰陽五行理論進行某些實際觀察和經驗總結,對中國古代天文學、化學、歷算、醫學等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
20、“八卦”也稱“經卦”。《周易》中的八卦,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每卦又 象征多種事物。《易經》六十四卦就是由八卦兩兩相重疊組成。這些抽象符號組合的原理在中國古代曾有不少具體的運用。
21、《萊根譚》是明朝(公元1368——1644年)洪應明晚年所寫的一部語錄體的說理勸世的作品,是一本論述修身、處世、待人、接物、應事的格言集。該書精彩論說了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的深刻道理。
22、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從南宋開始被稱為“四書”,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依據。
23、漢武帝時設立“五經”,指《易》、《書》、《詩》、《禮》、《春秋》。四書五經保存了中國古代豐富的歷史資料、哲學思想,并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24、修齊治平是儒家用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簡稱。儒家主張由近及遠,由已及人,從“修身”做起,以“平天下”為理想,形成倫理政治哲學的整個體系。出了農業社會的生活規律;節日活動中的 祭祖儀式和合家團圓之樂,帶有祖先崇拜的 痕跡,體現了中國節日中的倫理特色;同時,中國的節俗追求 平安吉祥、 驅病滅災,不少節日活動避兇就吉,反映了與古人禁忌的某些關系。
25、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特色之一,強調“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的統一,是中國古人追求人與自然的協調一致、和諧地共存共生的思想境界。
26、孝是中國古代的道德規范,主要指 孝順父母,尊敬長輩。
2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北宋(公元960——1127年)范仲淹(左圖)在《岳陽樓記》中的名句,表現了一種憂國憂民、先人后已、大公無私的高尚胸懷。
28、“慎獨”是儒家用語,是指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 謹慎,符合道德標準。宋明理學家把“慎獨”作為重要修養方法之一。
29、 道教是東漢(公元25——220年)時在中國民間興起的一種宗教, 它來源于戰國時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術,崇奉黃帝和老子為教主。
30、儒教,也稱“孔教”,是封建統治者把孔子神圣化,把孔子學說當成宗教,以維護自已的統治。它和佛教、道教并稱為中國三大宗教。
31、朱熹,南宋(公元1127——1279年)哲學家、教育家(右圖),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和自然科學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在哲學上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理學體系,他從事教育50多年,強調啟發式的教育方法。他的理學主張在明(公元1368——1644年) 清(公元1644——1911年)兩代被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覽和精密分析的學風對后世影響很大。
32、中國民族節日的產生與演變,跟遠古農業生產、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關系。節日本身反映了農業社會的生活規律,節日活動中的祭祖儀式和合家團圓之樂,帶有祖先崇拜的痕跡,體現了中國節日中的倫理特色;同時,中國的節俗追求平安及想、驅病滅災,不少節日活動避兇就吉,反映了與古人禁忌的某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