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入學考試《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科目代碼:2257
注意:著重考察考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原著的學習、研究、闡釋的水平,考察其專業基礎知識是否扎實,知識面是否較寬廣,理論方向是否正確,學風是否端正,能否較好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概念、范疇、原理研究、分析、回答現實社會問題。
一、緒論:
從整體上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革命性、批判性、建設性。
二、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
1.哲學基本問題的界定及其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當代形態,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的哲學革命,實踐唯物主義在新時期的爭論及其合理性,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特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
2.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范疇與實踐范疇的辯證關系,世界物質統一性的科學及哲學論證,實踐的內涵、形式、物質性、社會制約性,實踐檢驗標準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及其現實意義,“實踐是人的對象性活動”、“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與“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三者的邏輯辯證關系。
3.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唯物辯證法“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與“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兩者比較研究,矛盾問題的精髓研究及其現實意義,矛盾與和諧的關系,掌握適度原則的方法論意義,辯證的否定觀的內容及運用,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形式與內容、現象與本質的對立統一關系。
4.認識的主體和認識的客體的內涵及其相互關系,實踐與認識的相互關系,認識過程中的辯證運動(兩次飛躍)及其創新性,認識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及其辯證關系,真理與價值的區別與統一。
5.社會存在三大要素,人類社會三大結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及其異化問題,先進生產力內涵與外延,意識形態的社會功能,文化的本質和功能,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及其矛盾運動在當代社會的表現,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革命與改革的實質與作用,社會形態及其演化,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與主體的選擇性,社會發展道路的統一性和多樣性,“以人為本”的實踐和理論創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基礎上的的新發展。
三、當代資本主義分析:
1.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學術爭論及評價,生產力二因素與三因素的討論,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的“斯大林定義”的認識及現實意義,產權、所有權與所有者之間的關系探討,分配關系與生產關系,商品二因素理論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價值規律的內容與歷史作用。
2.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力商品問題,兩種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方法的比較,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及其矛盾,商品所有權規律轉化為資本主義占有規律,資本有機構成與相對過剩人口的產生,對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經濟規律,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和深化。
3.馬克思的產業資本循環理論、產業資本周轉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根源與周期性,戰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新特點,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和雙重作用,資本主義國有制的產生和發展,國有壟斷資本和私人壟斷資本在企業范圍的結合,國家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和干預,國際分工和生產國際化,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向國際范圍擴展的主要形式及影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在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合作,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協調,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和長期性。
四、當代社會主義分析:
1.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分配制度,中國與蘇聯東歐兩條改革道路的區別,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市場經濟觀,鄧小平的市場經濟思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調控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保障體系,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趨勢,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全球化背景下社會主義的發展。
2.毛澤東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基本問題及向社會主義的轉變,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原則與經驗總結,社會主義若干重大理論問題的探索,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鄧小平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探討思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及其內要素的辯證關系,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的創新意義,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內容及意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歷史意義,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在馬克思主義社會革命理論體系中的地位,改革、發展、穩定的對立統一關系。
3.“四個全面建設”的歷史地位,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各自內涵及對當代社會主義的實踐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目標、內容及意義,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辯證關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辯證關系,中國夢的指導思想、根本任務、基本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和踐行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論、社會論、人學論的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