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考研熱”背后的原因雖不復雜,但承載著這些有不同社會背景、經歷、年齡的人群的熱切希望。可問題是,他們的訴求和意愿能得到滿足嗎?不可否認,在當前大規模的研究生教育格局下,我們正面臨諸如生源質量下降、招生選拔制度不完善、培養機制有缺陷等問題的挑戰。
要應對挑戰,辦讓人民滿意的研究生教育,其核心工作一定是保障和提升培養質量。要達到這一目標,除了強化統籌治理之外,還要明確并強化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性。雖然目前的環境已與過去那個“以學術為志業”的時代相去甚遠,而更多地與個人的職業以及社會需求結合在一起。但是,從研究生教育的起源及發展歷程來看,研究性始終是其應該堅守的本質屬性。
日前,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今后我國高等教育要回歸常識。對研究生教育來講,這個最大的“常識”就是研究性。不管是對于側重理論的科學學位還是側重應用的專業學位,這一屬性不僅意味著其教學、科研等各個環節都要以研究為中心,也意味著研究能力是研究生最需要培養和具備的素質。試想一下,多數用人單位之所以愿付給研究生較高的薪水、較好的發展機會,其原因絕不是一紙學位證書,而是因為他們能為組織帶來更多績效預期的研究能力。在工作中,這種研究能力是嚴謹的工作態度、創新意識,以及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