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琴《禮俗文化》高三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
中國傳統文化也可稱為禮俗文化。
其主導部分的大傳統文化在古代中國表現為禮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這是古人用以定親疏、別尊卑、辨是非的準則,是起源最早而又展最完備的社會制度和規范。歷代王朝都以“會典”、“律例”、“典章”,或“車服志”、“輿服志”等各式法制條文和律令,管理和統制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這是權力統制財產的體制,沒有地位和權力的,有錢也不能隨意購買不該享用的消費品。權力通過器物消費的等級分配,物化為各個階層消費生活的差異,所以禮制不僅以三綱五常為道德信念,還以日用消費品的等級分配作為物質內容,規范各階層的行為和需求。禮治可謂修身、齊家、治國之本,所以朱喜在注解《論語·為政》中說:“禮,謂制度品節也。”這是主體性的意識形態,具有制度性、理論性。
而植根民眾的生活小傳統文化在古代可表白為“俗”,俗在《說文解字》中訓為:“習也。”鄭玄在《周禮注》中解釋說:“土地所生習也。”具有習慣性、自發性。俗先于禮,禮本于俗,這才有“禮從俗”,“禮失求諸野”之說,俗一旦形成為禮,升華為典章制度,就具有規范化的功能,從而要求對俗進行教化和整合。最早的史書《尚書》就有天子“觀民風俗”的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原伊始,就施行以禮節俗,即所謂行同倫的方針,多次出巡,在會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嚴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倫理推廣到全國。歷代統治者宣揚:“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所謂禮俗,即是以禮化俗,使社會風習遵循禮治的軌道,這是治理社會的方略,也是采自風俗而對民間生活的調適。從這意義上說,俗是禮之源,禮是俗之綱;俗是禮之表,禮是俗之質。禮和俗相互滲化力量之強勁,幾乎使禮與俗難分難解。
禮俗文化的特點就在于,禮和俗相互依存、膠著,雙向地增強了上層文化與下層文化或精英文化與民間文化的滲透。在大一統的封建社會中,禮治憑藉統治地位的優勢,以制度的、教化的威力切入生活習俗,以禮化俗,使得禮與俗亦即大小傳統的價值差異縮小到最小限度,這就極大地增強了各民族、各地區,不同風習的人群對禮的倫理價值的認同,這是中國文化整體性的特征。
禮俗文化,為后代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資源,也為中國的思想啟蒙往往要從生活方式發端留下了歷史因緣。從這里我們可以理解,清兵入關強制推行滿人服裝,引起軒然大波;太平軍一進入南京就掀起“蓄發易服”的旋風;戊戌維新是從康有為上書剪辮、易服發難;辛亥革命成功立即頒布新服制,推行移風易俗。……百年來,在中國大地上不論是啟蒙、革命、建設、破壞,往往都從生活領域發端,究其所以,這是生活方式意識形態化長期對民族心理的影響,一有社會風云,生活問題往往被政治化,因此本來是完全私人化的生活,在中國往往成為社會思潮起伏變幻的晴雨表,禮俗文化傳統的積淀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隨著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邁進,生活方式的變革已經消解了意識形態的干預,成為文化轉型中最活躍、最廣泛而又最受爭議的領域。禮俗文化作為制度和意識形態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但它沉潛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響仍在發生作用。 (節選自《禮俗文化再研究》)
12. 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 )
A.在古代,中國傳統文化表現為“禮”的主體意識形態,具有制度性、理論性,可謂修身、齊家、治國之本。
B.在權利統制財產的禮治體制的古代中國,消費檔次必須與地位、權力匹配,而不是取決于錢的多少。
C.“大傳統文化”表現為“禮”,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導部分;而“小傳統文化”則可表白為“俗”,它植根于民眾的生活之中。
D.秦始皇統一中原伊始,采取了一系列施行“以禮節俗”的措施,如:在會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嚴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倫理推廣到全國等等。
E.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邁進,極大地增強了各民族、各地區,不同風習的人群對禮的倫理價值的認同,形成了中國文化整體性的特征。
13. 下列說法,不符合對“禮俗”文意的表述的一項是( )
A.禮俗,就是以禮化俗,它采自風俗反過來又對民間生活進行調適。這是治理社會的方略,目的是使社會風習遵循禮治的軌道。
B.“禮從俗”,“ 禮失求諸野”之說,無不說明“俗先于禮,禮本于俗”。
C.俗是禮之源,禮是俗之綱;俗是禮之表,禮是俗之質。
D.禮和俗相互依存膠著,相互滲化,力量之強勁,使二者難分難解。
14. 結合語境,解釋畫線部分“晴雨表”的含義。(4分)
15. 現代社會的今天,祭軒轅、吊屈原、清明掃墓等風俗仍然盛行,國家還把“清明”、“端午”等民俗節日列為法定假日。請從禮俗文化的角度,結合文中的原理,對這種現象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2.【答案】 AE【解析】A偷換概念。原文第二段說“其主導部分的大傳統文化”,A項將“大傳統文化”偷換成了“中國文化”,擴大了概念的外延;E項張冠李戴,原文第五段說的前提背景是“在大一統的封建社會中”,而不應扯到第七段的“隨著…生活領域發端,這是生活方式意識形態化長期對民族心理的影響。(答對一點得2分,答對兩點得4分。)
15.(4分)
①現代社會的今天,祭軒轅、吊屈原、清明掃墓等風俗仍然盛行,說明禮俗文化作為制度和意識形態沉潛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響仍在發生作用。②國家把“清明”、“端午”等民俗節日列為法定假日,縮小禮與俗的價值差異,極大地增強了各民族、各地區,不同風習的人群對禮的倫理價值的認同,形成了中國文化整體性的特征。③國家以禮化俗,使社會風習遵循禮治的軌道,這是治理社會的方略,也是采自風俗而對民間生活的調適。(答對1點得1分,答對2點得3分,答對3點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