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查目標
全日制攻讀碩士專業學位入學考試環境科學科目考試內容包括環境保護概論和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兩門環境學基礎課程,要求考生系統掌握相關學科的基本專業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并能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分析、探討分析現實存在的環境問題。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00分??荚嚂r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各部分內容所占分值為:
環境保護概論約60分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約40分
(四)試卷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題:5小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簡答體:4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分析論述題: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三、考查范圍
一、考試的總體要求
要求學生系統地了解環境學研究對象,掌握大氣―水―土壤以及固體廢棄物環境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環境質量評價和環境規劃的內容、作用、手段和方法、了解全球環境問題及人口、能源、資源對環境的影響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疾鞂W生對環境科學的基本知識、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考試的內容
1)緒論
熟悉全球環境變化和全球環境問題概念和特征,掌握溫室氣體、溫室效應概念,了解氣候變暖原理及其效應,認知過去和現在我國與世界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和環境事件,及其形成的原因、危害、主要表現和防治措施,并熟練掌握環境學的基本概念與術語。
2)生態學基礎
熟悉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掌握生態系統的內部組成結構及其相互依存關系,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物質循環過程,生態平衡的定義、特點及其維持機理,生態學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3)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思想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由來和發展趨勢,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內涵與特征及其實施途徑;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措施;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及其發展方向。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理論與實施,解決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人口與可持續發展、城市、農業、清潔生產以及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掌握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可持續發展的形成背景和實施可持續發展途徑。
4)環境管理
了解環境管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職能和內容,環境管理的基本手段及各自的特點;中國環境法體系及其構成,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和管理制度、環境管理的經濟手段;環境標準及其分級、類型和相互間的關系;掌握中國的環境管理制度體系的組成及其各項制度的作用和優缺點以及中國環境管理的發展趨勢。
5)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系,以及能源、資源與環境保護
了解人口與人口過程、人口預測模型、人口發展概況人口問題及其對環境的影響;認知資源的基本概念和分類,能源、資源(水資源、土地、生物、礦產等)的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我國和世界能源、資源的主要特點及其所面臨的問題。能源、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及其保護。人口、資源和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
6)環境污染及其防治(大氣―水―土壤)
掌握大氣的結構和化學組成、分層結構、大氣邊界層特征、大氣穩定度等基礎知識;熟練掌握大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懸浮顆粒物等主要污染物來源,了解這些污染物來源及其在大氣中的遷移轉化規律及影響因素,了解主要大氣污染物的危害及人類對大氣污染所采取的防治和控制措施大氣,熟悉我國大氣污染現狀。
水污染的概率和水體污染類型;掌握污染物水體中有機物、重金屬重要污染來源,以及它們在水體中的遷移轉化特征;熟悉水體富營養化的成因及其危害;熟練掌握污染物水體中降解作用和水體自凈作用的概念。
土壤組成的特征及其環境意義,掌握土壤環境污染概念,熟悉土壤中重金屬、農藥、化肥等主要污染物及其來源;掌握土壤自靜作用并熟悉其影響因素;掌握土壤退化的概念,土壤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7)固體廢物的處理、處置和利用
了解固體廢物的概念、來源、分類、特點、危害,熟悉固體廢物處理和利用的基本原則、方法。熟練掌握城市垃圾的概念、組成、分類、危害、對策。
8)其他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掌握放射性污染物的特點,了解核電的特點及其潛在風險;理解熱污染的來源、危害和防治。
9)聲學環境保護
了解噪聲等級的劃分,以及對人體產生危害的閥值,理解環境噪聲評價,噪聲污染控制技術,掌握聲學環境綜合整治對策。
10)環境質量評價
掌握環境質量的概念,環境質量的價值;熟悉環境質量評價的概念、主要類型和方法,了解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的概念、基本程序,現狀評價的方法,大氣質量現狀評價的主要指標和常用參數,水污染的主要評價方法等。
11)環境經濟和環境法
理解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和特點,熟練掌握環境保護經濟效益,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熟練掌握環境管理體制,了解環境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
12)環境標準和環境監測
理解環境標準的概念,我國環境標準的發展歷程;掌握我國的環境標準體系的種類,我國環境標準體系的分級分類。理解環境監測的基本概念、目的、分類、原則;環境監測在環境科學中的地位與作用,熟練掌握環境監測的主要特點、要求和基本方法;熟練掌握環境污染的特征,環境污染物的遷移轉化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