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實談歷史教育_高中實用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學者孟憲實與作家阿城聯手創作的電視劇《貞觀之治》,叫好卻不叫座。單講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就有可能是一部“和尚戲”,為此他們曾設計了兩條輔線——竇建德的女兒進宮替父報仇,卻與李世民陷入愛情糾葛;李元吉一子僥幸逃脫劫難,輾轉民間,最后入宮,掀動各種陰謀。宮廷、政變、復仇、情愛,所有吸引眼球的戲劇元素都具備了,可距離歷史也就越來越遠了。要收視率,還是要歷史,孟憲實他們咬牙選擇了后者。
相形之下,《貞觀長歌》更叫座。身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的孟憲實不以為然:“我認為歷史資源與自然環境一樣,應該合理開發,杜絕污染。”
“原罪”的驅動力
后人基本都以唐太宗李世民為皇帝楷模,贊揚他從善如流,廣為納諫,創造貞觀之治。
這些業績,讓人很難把李世民與玄武門殺兄挾父的那個人聯系在一起。孟憲實認為,李世民正是對玄武門“原罪”耿耿于懷,在這件事的鞭策下,他才借鑒歷史,實行仁政,勵精圖治。
有史料為證。貞觀二十年,唐太宗主持修《晉書》,他親自為王羲之傳記寫了幾段史評,感慨道:“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于天下。可不謂然乎!”
“一日之惡”與“三年之善”,相去天壤,可是人們為什么總是更重視前者呢?李世民認為這不公平。孟憲實認為,李世民是在為自己鳴不平。他的“一日之惡”只能是玄武門之變,“三年之善”當然是貞觀之治。
《二十四史》有八部史書主要是在貞觀時期完成的。身為皇帝的李世民非常在意后人會怎么看待他,從他對歷史的熟悉程度,能看出他是在尋找自己的歷史地位。他能客觀指出,秦始皇有點迷信,漢武帝有些窮兵黷武。他還說就打天下來看,只有漢光武帝可以與自己媲美,只是光武帝登基時已三十多歲,他自己則18歲上戰場,28歲當皇帝。
歷史教育的虛無
孟憲實有感于一千多年前的中國曾經有那么一段開明美好的時光。“在古代帝王中,像李世民那樣理性運用最高國家權力的,獨一無二。對于中國古代政治家來說,了解歷史、懂得歷史是基本素質。我們現在的歷史學變成純學術,象牙塔里面的擺設,距離現實比較遙遠。”
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重實用、輕素質的大氛圍下,歷史教育的位置正在逐步萎縮。“中學歷史教科書,就像政治教育,只是灌輸了一些片面的歷史觀點和概念,講知識少,阻礙了大家以飽滿的熱情去對待自己的歷史。”
進入大學后,《中國通史》干脆沒有列入必修課,過去北大中文系與歷史系一起上通史課,現在非歷史專業的歷史課程比例都在壓縮。“大概是考慮到歷史學沒什么用吧”,孟憲實認為理想的歷史教育,應該讓學生們看到真實的歷史過程,而不是經過“剪輯”的。
在日本,第一流的歷史學家像谷川道雄,都會參與中學教科書編寫工作。1996年,孟憲實到日本訪問,看到當地一所中學設有古典課程,講的全是中國《論語》、《孟子》、諸子百家。他很詫異日本人為什么會對中國這些傳統文化感興趣。結果他被告知原因——中國是儒家的故鄉。“而我們距離這種教育太遙遠了,我們現存教育體制中沒有這部分。現在中學生、大學生了解西方比中國歷史還要多,讀外語的課外讀物,講的都是西方的風土人情。”(節選自2007年5月31 日 《南方周末》)
1.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
A.作者用“輔線”一詞,含蓄地譏諷當下電視劇片面追求收視率而背離歷史史實的錯誤做法。
B.具備了宮廷、政變、復仇、情愛等諸多吸引眼球的戲劇元素是《貞觀長歌》更叫座的主要原因。
C.后人由于對史實缺少足夠的了解,所以多以唐太宗李世民為皇帝楷模,贊揚他從善如流,廣為納諫。
D.作者認為,中學歷史教科書,就像政治教育,講知識少,阻礙了大家以飽滿的熱情去對待自己的歷史。
E.文章由一部歷史劇的創作引申談及整個歷史教育,表達了孟憲實對我國歷史普及的思考與期望。
2.文章中反映出孟憲實什么樣的歷史觀?試舉例說明。
3.電視劇《貞觀之治》為什么“叫好卻不叫座”?什么人在“叫好”?什么人才“叫座”?這背后反映了什么樣的問題?結合你的看法,談談如何面對這種現狀。
孟憲實談歷史教育_高中實用類文本閱讀參考答案
1.選AD。( A項不是當下所有電視劇都是歷史劇,非歷史劇則談不上“背離歷史史實”;D項不是文章作者的觀點。)
2.①客觀真實地對待歷…會普通觀眾。這反映了我們歷史教育的虛無。面對這種現狀我們要深刻反思,積極總結過去成功的經驗,借鑒外國優秀的做法,喚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探究成分,意思正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