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展的主角該是誰?
姜泓冰
有效治理低俗現象,需要凝聚公眾對道德秩序的共識
2012北京國際車展今天即將落幕。車展上各種新概念、新技術、新設計,給公眾留下深刻印象,也必將助力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然而,同樣讓人印象深刻、引來輿論嘩然的,還有車展上大尺度著裝的汽車模特。
平心而論,車展引入車模,符合行業慣例,在某種程度上,這屬于商家的廣告行為,并非難以理喻。然而,如果車模反客為主,“香車美人”的風雅韻致墮落成“豪車裸模”的低俗噱頭,就不僅有違車展初衷,更有違公序良俗的要求。
14個國家和地區、2000余家廠商、1125輛展車……作為目前國內最高級別的車展盛會,北京車展理應在汽車技術、工業設計的進步上,發揮更大影響力。這不僅需要舉辦方有更明確的定位,而且需要參展商理念的更新。如果僅僅是以搞銷售為目的、以打廣告為宗旨,車展便難免蛻變為堆砌車模的競賽,靠大尺度著裝吸引眼球也就成為參展商難以拒絕的誘惑。
退一步說,即便是把車展當作4S店的營銷,廣告也需要符合品牌的定位。正如有網友所追問:使用“布條裝”車模的展商,究竟是要塑造怎樣的品牌形象?相信那些以感官刺激震撼顧客神經、以豪華昂貴挑逗消費欲望者,除了獵奇的眼球之外,終歸無法獲得真正的青睞。
仔細想來,忽視內涵、強調炒作,北京車展并非特例。從靠人體彩繪宣傳景點到以接吻大賽進行促銷,各種打擦邊球博取眼球的商業活動,近年來時有所聞。對此,應該清楚的一點在于,商業活動固然需要有關注度,但靠低俗贏取的關注度,絕不能跟美譽度等量齊觀。那些低俗的炒作即便觀者甚夥,也不意味著商業文化的繁榮,而只是商業文化的墮落。
更重要的是,在復雜的社會轉型期,商業文化在大眾審美、社會心態方面的影響日漸擴大。以北京車展為例,如果這樣一項高端專業展會,卻以滿眼“薄露透”車模和炒作不雅新聞走紅,不僅會對同類展會產生不良示范效應,也可能令部分觀眾混淆美與丑、高雅與低俗的界限。
越是觀念混雜、欲望生長,越需要恪守道德責任,這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所在。在商業活動、市場行為中,展示更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傳達更多真善美的道德追求,才真正是“企業公民”應有之為。無數健康向上的經典營銷策劃、無數感人美好的成功廣告案例,都證明商業文化絕不僅僅是“眼球文化”。更多地訴諸美好情感,達成更廣品牌認同;更多地投身公益事業,塑造更好企業形象,才能在長久的競爭中贏得市場。
公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北京車展引來首都精神文明辦的干預,很大程度上源于網友們對低俗炒作的不滿。而這正是我們值得珍視的道德資源。說到底,有效治理低俗現象,讓“欲望號街車”停回它該停的地方,不僅考驗著社會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更需要凝聚起公眾對重建道德秩序的共識、凝聚起維護社會公德的公民力量。
化解醫患矛盾需釜底抽薪
李強
醫生的安全需要保護,患者的權益同樣需要重視
近日,一段視頻在網上流傳,陜西橫山縣一家醫院患者死亡,院長披麻戴孝帶領醫護人員致辭檢討,集體下跪磕頭。而與這條消息一起受到關注的,是衛生部、公安部聯合發布的《關于維護醫療機構秩序的通告》。侵害醫務人員、患者人身安全和擾亂醫療機構秩序的違法犯罪活動,將被依法嚴厲打擊。
因誤解懷疑,17歲少年殺害哈醫大醫院的一名醫生;因心有怨懟,一男子在北京連續兩次刺傷醫生……近年來,從辱罵、毆打甚至砍殺醫務人員,到患者家屬沖擊醫療機構,種種醫患糾紛時有發生。兩部門的聯合通告,針對的正是這種極端行為,其目的在于維護醫務工作者安全和尊嚴,保證醫療機構正常就醫秩序。
實際上,部分醫患之間的緊張關系,并不僅是道德層面的問題。“看病難,看病貴”、“大處方,大檢查”等行業弊病,讓一些患者心有抵觸,正常的診療也可能招來懷疑;而以藥養醫的體制弊端和高強度的工作壓力,讓醫生同樣覺得委屈。正是在這樣的現實情境之下,一點小小的糾紛,都可能成為點燃醫患對抗的火種。
不論怎樣的糾紛和矛盾,都應在制度規定的框架下尋求救濟和解之道。采用暴力手段、進行人身攻擊,企圖以此促成調解賠償,這是對法律正義、科學權威的肆意踐踏。暴力維權,不僅牽扯了醫患雙方本應攻克病癥的精力,更惡化了已經受損的醫患關系。歸根結底,承受代價和傷害最深的,仍是患者。對于這類違法犯罪行為,理應按照法律規定予以懲治。這既是對醫生的保護,也是對公眾健康權的長遠保障。
但也要看到,醫生的人身安全需要保護,患者的權益同樣需要重視。醫患關系中,患者在信息、資源等方面處于弱勢。發生糾紛后,暢通患者救濟渠道,降低他們維權的成本,是醫患關系中不能忽視的“另一面”。
醫療糾紛成因復雜,舉證、鑒定、賠償……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一場拉鋸戰。而鑒定費、律師費、食宿費、誤工費等開支,也讓許多想上法庭討說法者望而卻步。一場官司下來,時間長、費用高、程序多,患方筋疲力盡,得到的補償往往還沒有“醫鬧”多,這促使“告不如鬧”的邏輯大行其道,甚至催生出“職業醫鬧”這樣的產業化組織。而這正是在重建和諧醫患關系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醫療糾紛是一個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難題。在歐美一些國家,已經探索形成了一整套處置機制:患者可以通過訴訟解決醫療糾紛;第三方仲裁機構的介入,也能給予較為公正的鑒定和判斷;醫療機構同樣可以通過責任保險等方法,降低自己的職業風險和糾紛成本。
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破解醫患困局的寶貴借鑒。在利用法律武器約束違法行為的同時,拓寬患方申訴渠道,完善醫方監督管理,建立權威仲裁體系,讓醫患雙方都能以更理性、更寬容的心態面對糾紛,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這才是解決醫患矛盾的根本出路。
企業大了,更別忘社會擔當
周人杰
無論什么樣的企業,都理應遵守法律規范、謹守市場規則、尊重廣大消費者
從員工微博爆料,到公司高調辟謠,再到質監局介入認定屬實,在“含氯門”中,可口可樂公司終于宣布,更換回收已售出的該批次產品并銷毀。然而,客服人員“只能更換不能退貨”的表態仍讓輿論質疑:此舉與之前的簡單致歉、“無害”辯詞一樣,僅是危機公關而已。
事實上,早在去年7月,可口可樂就被質疑在兩岸執行不同的防腐劑添加標準。而從肯德基的蘇丹紅到麥當勞的過期食品,從碘超標的雀巢奶粉到涉及塑化劑的世界藥業巨擘葛蘭素史克,以及豐田、寶馬等知名車企在車輛召回上的雙重標準,在華跨國公司的不負責任之舉屢受詬病。
一系列產品安全問題的背后,監管者固然難逃失察之責,也可能存在相關標準模糊滯后的問題,但從當事者的角度看,為何事后的處置、公告總是姍姍來遲?為何道歉、召回的態度常常缺乏真誠?為何對于質監部門的調查遮遮掩掩,“方法不對頭、配合不積極?”對于百年企業,恐怕不是一句“橘生淮北”就能敷衍了事的,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顯然無法推卸。
凡企業者,作為市場經濟之主體,在商言商亦無過錯。但若一門心思追求利潤最大化,就會背棄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甚至會走到消費者、員工與環境、社會的對立面,最終也將貽誤企業自身的發展。畢竟,“企業唯一的定義,就是創造顧客的組織”。
現實中,一些企業往往錯誤理解了社會責任,或是將其異化為出現問題后的公關,或是將其簡化為盈利之余的捐贈。殊不知,企業社會責任最為基本的要義,就是為公眾、為社會提供安全可信賴的產品與服務。亡羊補牢本是應該,但這僅僅是應對危機事件的手段,并非社會責任的體現;而如若因為質量問題損害了基本的社會功能,再多“慈善秀”也難以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
中國是市場經濟的法治國家,政府對于各種類型、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向來一視同仁、平等待之。不管是可口可樂這樣的跨國企業,還是躋身世界500強的大型國企,都理應遵守法律規范、謹守市場規則、尊重廣大消費者。更重要的是,大型企業在市場、行業內的影響力,也讓他們更容易影響商業文化的風尚。知恥而后勇,富而思進,摒棄眼前的蠅頭小利,做商業倫理與社會責任的領航員,是消費者對大型企業的期許。對大企業而言,這不只是單純的成本付出,更是塑造品牌形象、鍛造持久商譽的難得機緣。
目前,中國的市場秩序需要進一步規范,食品安全與產品質量需要進一步提升。對此,大型企業肩負著比一般企業更重的責任。只有形塑成熟的商業倫理、成為社會責任的標桿,“企業公民”才能與中國的經濟一起,獲得持續而有力的成長。
“油氣電”價改需突破漲價思維
張彥春
漲價不是資源類產品市場化改革的全部。企業、行業內部的改革,也是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從6月開始,我國將實行居民階梯電價,目前已有近20個省市公布了聽證方案。在此前汽油價格屢創新高、水價和氣價也歷經上漲的背景下,電價的新一輪調整引發了種種議論。
油氣電等資源類公共產品調價,是深化市場化改革的必然過程。我國資源、能源緊缺,環境壓力逐漸加大,在全社會厲行節約、倡行環保,是科學發展的必然之舉。每年的電荒、油荒、氣荒都在警示我們,資源類公共產品市場化改革迫在眉睫。正因如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化涉及電力、成品油、天然氣等領域的價格改革。國家發改委也把深化資源類產品價格改革作為今年的改革重點,力圖用價格杠桿調節需求,合理配置資源。
然而,改革不能局限于漲價,我們還應該從多方面思考處理這類問題的路徑。
公共資源類產品具有公益性,不能等同于一般商品。其涉及面廣,處于產業鏈上游,屢屢上調難免產生漲價的蝴蝶效應,難保其他行業不借此跟風漲價,最終讓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水漲船高。因此,公眾對電價上漲幾分錢“斤斤計較”在所難免,對“逢改必漲”沖擊公益性也不無擔憂。
其實,只要合乎市場規律、真實反映企業成本壓力,漲價并非不可行。問題是,現在一些價格調整方案信息不夠透明,缺乏公信力。一些企業一邊哭窮喊窮,一邊卻利潤高漲,高年薪、高福利屢受詬病;一面聲稱成本壓力巨大,一面卻對運營成本遮遮掩掩,即便是公開成本,也只見粗線條,不見“細紋路”。在成本公開成為難題的情況下,該漲多少似乎只有企業自己清楚,對公眾而言則是一本糊涂賬。因此,只有誠實坦率地把事實說清楚,把道理講明白,才能紓解公眾的焦慮。
不管是成本不透明,還是質價不相符,都一再表明,資源類產品的市場化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聽證漲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企業、行業內部的改革,也是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改革不能只在漲價上打算盤,更要在企業和行業的層面發現問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積極轉變發展方式,才能從根本上緩解成本壓力。
說到底,理順資源類產品的價格機制,不斷推進市場化改革,最根本的是要引入競爭機制,破除壟斷,公開成本,完善監管。漲價從來不是價格改革的初衷,要突破逢聽必漲、逢改必漲的價改思維,亟須建立一個利益相關方參與互動、博弈充分的價格形成機制,以此走出“一改就漲、越改越漲”的怪圈,實現企業利益和民生改善的共贏。
當前,改革處于攻堅階段,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社會矛盾積聚多發,而深化資源類產品價格改革政策性強、涉及面廣,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尤需謹慎實施、穩中求進。只有進一步公開透明、廣納民意、加快企業自身改革,才能切實推進價格改革,讓公眾享受到與價格相符的資源類產品質量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