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有記憶的時候開始,不知過過多少個節日。從元旦到六一,從五四到國慶,從端午到中秋,無不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回憶。想來好多小伙伴也都有寫關于中秋作文的作業,是不是又犯難了?現在為大家推薦一篇節日類作文寫作方法,可以參考哦~那么,請拿起手中的筆吧,讓節日中快樂的瞬間成為我們筆下的永恒。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無論清明、端午,還是春節、中秋,無不充滿濃厚的文化內涵與動人的民族情結。而令人擔憂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節日的幸福感卻在日漸消退,尤其是廣大中小學生對傳統節日越來越淡漠了。為了引導廣大中小學生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樹立正確的節日觀,“節日類”母題在中考作文中逐漸得到重視,如2009年桂林中考題“感受節日”、2010年天津市中考作文題“說六一”便是說明。專家估計,這類母題雖然不會大面積出現,但引導考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考題會得到命題者的青睞。
子題大觀
“節日”這一母題包含的子題有“特別的節日”、“節日里的美好回憶”、“我最喜歡的節日”、“節日里,我__”、“記住__節”、“中秋節遐想”、“我看‘洋節’”等。
突破技法
一、挖掘節日的文化底蘊
一位哲學界說過:“構成民族界限的不是河流,也不是山脈,而是跨越河流與山脈的傳統文化。”由此看來,挖掘節日的文化與情感內涵是此類話題成功的基礎。當然,我要告訴同學們的是,節日雖然很多,但并非每一個節日都能讓你下筆如流。了解節日的文化底蘊,熟悉與之相關的人物、故事、傳說、詩詞等都極為關鍵。
如果你寫端午節,對屈原的故事與詩文就得信手拈來;如果你寫中秋節,一直相關的神話傳說與詩詞最好了然于心。廣西桂林中考滿分作文《感受節日》里的這兩段文字便極為精彩: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大人說七夕便是年輕情侶約會的時間,并且告訴我們,在七夕那天夜晚靜靜地站在葡萄架下,便可以聽到牛郎織女的竊竊私語,你要真聽到了,便能成就一生的美好婚姻。真的有趣,感受七夕,感悟人世間愛情的甜蜜。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月圓人團圓,深深勾起客游異地他鄉的人們對故土、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在一個慢慢長夜,蘇東坡長嘆一聲,“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唉,故國啊,親人啊,感受中秋,感悟那思念故國、牽掛親人的情思。
正因為考生了解七夕的來歷,書熟悉了眾多與中秋有關的詩詞,于是字里行間洋溢著的便是這動人的情感與非凡的文采了。
二、抒發自我的獨特情結
熟悉節日的內涵還只是寫作的基礎,我們還得學會通過自己的生活經歷來給文章注入活力。我們要學會去體驗節日的文化氣氛,甚至通過人們過節的情景觸摸她們心靈深處的情感。要明白,如果失去了生活這塊熱土,就等于失去了作文的生命。獲獎作文《享受節日的美好》里的這個片段,便堪稱精彩
是誰,給我們緊繃的心放了一個假?當然是節日!他聽到了我們吟詩,看到了我們作畫,還有我們的放歌、撫琴。酒正酣、興正濃,我們那一張張緋紅的臉龐,燦爛的笑靨……這一切,她都見證了。她像是一片燦爛的星空,每點星光,都閃爍著親人的叮嚀和囑咐;她像是一本多彩的畫冊,每種色調,都流淌著朋友的祝福與歡笑;她像是一曲悅耳的歌謠,每一個音符,都充斥著生活的激情與夢想……
文章或用比喻描繪節日的美好,或用排比展示節日里幸福的感受,字里行間充盈著一種難以言表的喜悅和幸福。這種真實的經歷與美好的情感正是節日類作文出彩的關鍵。試想,如果只是空泛得議論,或是簡單地述說,文章自然就寫不出這種生趣了。
誤區提醒
一、思路狹窄
有些節日類文章滿足于書寫在節日里看到的情景,經歷的故事,不能放開思維,由此及彼,或是由今及古,內容顯得極為淡薄。
二、缺少真情
如果大家只是一味地去贊美節日的美好,去敘說節日的底蘊,卻忽視了融入自我振清,文章會缺少生活的真實感,材料也容易出現大同小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