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微生物學 考試大綱
緒論
環境與環境工程面臨的問題,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
概念和基本原理:
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三域學說、微生物分類和命名、雙名法、微生物特點。
第一章 非細胞結構的超微生物
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其分類,病毒的形態和結構(病毒的形態、大小,病毒的化學組成和結構),病毒的繁殖(病毒的繁殖過程,病毒的溶原性),病毒的培養(病毒的培養特征,病毒的培養基,病毒的培養)病毒對物理、化學因素的抵抗力及在污水處理過程中的去污效果(病毒對物理因素、化學因素、抗菌物質的抵抗力,病毒存活及在污水處理中的去除效果)。
概念和基本原理:
病毒的特點,化學組成和結構,繁殖過程,記數方法,烈性噬菌體、溫和噬菌體的概念。熟悉:影響病毒的物理、化學因素,病毒培養特征和培養基的條件。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細菌(細菌的形態與大小,細菌的細胞結構,細菌的培養特征,細菌的物理化學性質),古菌,放線菌(放線菌的形態、大小和菌落形態),藍細菌。
概念和基本原理:
細菌的細胞結構,重點細胞壁、原生質體、莢膜。細菌的染色原理及染色方法。細菌懸液的穩定性及在水處理中的意義。放線菌的形態、菌落特征。藍細菌的分類、與水體富營養化有關的屬。內含顆粒、擬核、莢膜、菌膠團、芽孢、鞭毛、菌落、古菌、放線菌、藍細菌、革蘭氏染色基本原理。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原生動物(原生動物定義,一般特征,分類及各綱介紹,胞囊的形成),微型后生動物(微型后生動物的定義、分類介紹),藻類(藻類的一般特征、分類及各門特征介紹),真菌(酵母菌、霉菌、傘菌)。
概念和基本原理:
原生動物的營養類型,與廢水生物處理關系密切的幾個綱的特點,胞囊的形成及作用。輪蟲、線蟲、浮游甲殼動物的特點。藻類中綠藻、硅藻、甲藻的特點。真菌所包括的微生物及在廢水生物處理中的作用,酵母菌、霉菌的形態、繁殖方式、菌落特征。胞囊、原生動物、酵母菌、霉菌。
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理
微生物的酶(酶的組成、結構、活性中心、分類和命名、催化特性、影響酶活力的因素),微生物的營養(微生物的化學組成、營養物、營養類型、碳氮磷比),微生物的培養基,營養物質進入微生物細胞的方式,微生物的產能代謝(產能代謝和呼吸作用的關系,產能代謝與呼吸類型),微生物的合成代謝。
概念和基本原理:
掌握酶、酶活性中心、米氏常數、新陳代謝、培養基的概念。掌握微生物的化學組成,碳素營養物及其生理功能、氮素營養物、無機鹽、生長因素的種類,微生物的營養類型。掌握培養基的分類,微生物吸收營養物質的方式。碳氮比、自養菌、異養菌、主動輸送、促進擴散、單純擴散、基團移位、電子傳遞、呼吸鏈、三羧酸循環、好氧呼吸、發酵、選擇培養基、鑒別培養基、富集培養基。
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與生存因子
生長繁殖的概念,研究微生物生長的方法,細菌生長曲線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微生物生長量的測定方法,微生物的生長因子(溫度、pH、溶解氧),不利環境因子對微生物的影響,微生物與微生物之間的關系,菌種的退化、復壯與保藏。
概念和基本原理:
掌握生長、繁殖、發育、世代時間的概念,掌握細菌生長各期的特點及應用,連續培養的方式和特點,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消毒、滅菌的概念,菌種復壯與保藏的方法,微生物之間的關系。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微生物的遺傳(DNA的結構與復制,DNA的變性與復性,RNA的組成與種類,蛋白質合成過程),微生物的變異(基因突變,變異類型),基因重組(雜交、轉化、轉導),遺傳工程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概念和基本原理:
DNA組成、結構、復制,DNA變性、復性的概念,RNA組成、種類及各自的作用,變異的實質,突變的類型,雜交、轉化、轉導的概念。
第七章 微生物在環境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氧循環,碳循環,氮循環,硫循環,磷循環,鐵、錳循環。
概念和基本原理:
氮循環、碳循環、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硫化作用,與活性污泥絲狀膨脹有關的微生物。
第八章 微生物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
污、廢水生物處理中的生態系統(好氧活性污泥法,好氧生物膜法),活性污泥絲狀膨脹和絲狀膨脹控制對策,厭氧環境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
概念和基本原理:
活性污泥及其組成、性質,好氧性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好氧性活性污泥凈化廢水的機理,菌膠團及其作用,原生動物和微型后生動物的作用,好氧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功能,好氧生物膜的凈化機理,活性污泥絲狀膨脹及控制方法。
主要參考書:
周群英編著,《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考試題型:
選擇填空,填空,辨別正誤,名詞解釋,簡答題,問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