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學學院2018年《地理信息系統》考試大綱
Ⅰ考查目標
較全面地考查考生對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使用地理信息系統工具的技能;對地理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基于地理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地理信息系統學科進展和研究、應用熱點的了解情況。
Ⅱ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題型結構
1. 名詞解釋題:共30分,5小題。占總分數的20%。
2. 簡答題:共60分,5小題。占總分數的40%。
3. 論述題:共60分,2小題。占總分數的40%。
Ⅲ 考查范圍
一、基本概念、術語和定義
1. 數據,數據處理;
2. 信息,信息的特點、類型及其度量;
3. 數據與信息的關系;
4. 系統,信息系統;
5. 地理信息及其基本特征;
6. 地理信息系統的內涵;
7. 地理信息系統的組成、硬件配置、軟件系統;
8. GIS可以解決的問題;GIS的基本功能;
9. 空間關系與空間分析;
10. GIS的應用領域;
11. GIS和相關學科的關系;
12. GIS的技術熱點及新興發展方向
二、GIS的數據結構
1. 地理空間及其表達;
2. 空間關系的表達;
3. 空間實體的矢量表示法和柵格表示法;
4. 柵格與矢量數據的比較;空間數據的分類原則和編碼。
5. 空間數據結構(矢量和柵格數據)的轉換;
6. 元數據(Metadata);空間數據的基本特征;
7. 空間數據的計算機表示;空間數據拓撲關系的類型及其意義;拓撲關系的編輯功能;柵格數據的編碼: 游程編碼和四叉樹編碼。
8. 空間數據壓縮的意義和方法;
9. 三維地形的主要表示模型及其在其他類似多維信息表達中的應用。
三、空間數據的采集、存儲和分析處理
1. 移動定位技術與眾包數據;
2. 互聯網在線電子地圖背景下的新興數據采集方法;
3. 空間數據投影;坐標的定義與變換;
4. 空間數據的精度、比例尺;
5. 地理數據的多元性;
6. 空間數據的融合方法;
7. 空間數據的內插方法;
四、空間數據庫
1. 空間數據庫系統;
2. 空間數據庫的設計過程;
3. 關系模型 (Relational Model);關系數據庫的規范化;
4. 面向對象空間數據庫;
5. 空間數據庫的組織管理;無縫數據庫
五、空間分析的原理與方法
1. 空間分析的含義;GIS中常用的空間分析方法;
2. DEM的分析和應用;DEM 數據來源;
3. 空間疊加 (Overlay) 分析及其應用;
4. 緩沖區 (Buffer) 分析及其應用;
5. 網絡模型的構成元素;
6. 空間統計的基本原理;
7. 可視化;虛擬現實;
六、GIS應用模型
1. GIS 應用模型的類型;GIS 應用模型的構建方法;
2. 以實例說明適宜性分析模型的建立方法;
3. 以實例說明選址模型的建立方法;
4. 以實例說明地學模擬模型的建立方法;
5. 專家系統的概念
七、地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評價
1. 常見的地理信息系統應用開發平臺及其特點;
2. GIS應用開發的新架構、新技術;
3. 應用型 GIS及其層次分類;
4. 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的步驟及其各階段的任務;
5. 原型法(Prototyping)方法的特點及其適用性;
6. 地理信息的標準化;
7. 應用型GIS的評價方法
八、地理信息系統產品的輸出設計
1. GIS 產品的輸出形式;
2. 地理坐標系和設備坐標系;
3. 常用顏色模型;
4. 打印輸出的分辨率、屏幕分辨率與地圖數據的比例尺;
5. 二維圖形的幾何變換和地圖投影變換;
6. 地圖輸出的組織形式;
7. 專題地圖設計基本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