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如何縮小
2012年,您最關注什么?
——央視經濟生活大調查顯示,收入改善位居榜首,縮小貧富差距列在次席。這是對104個城市300個縣居民抽樣調查的結果。
——新華網全國“兩會”調查顯示,縮小貧富差距排在22個選項之首。這是對400多萬網友調查的結果。
可見,無論網上還是網下,收入差距都是人們最為關注的熱點話題。因為它涉及我們每個人的“錢袋子”,關系千家萬戶的“好日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體人民共同為之奮斗的事業,也是為全體人民造福的事業。只有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才能切實維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
◎ 差距擴大趨勢為何難扭轉
2012年開春,一連串好消息紛至沓來: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創1985年以來新高,連續兩年快于城鎮居民;中西部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增幅高于東部地區;18個省份居民收入增速超過GDP增速……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實施后,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從9422萬減少到2688萬,貧困率從10.2%下降到2.8%,扶貧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276元增至3273元。2011年,中央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比2009年提高92%,把更多農村低收入人口納入扶貧范圍,這是社會的巨大進步。
這背后,是近年來黨和政府為縮小收入差距作出的巨大努力。如取消農業稅,每年減輕農民負擔1335億元;將個稅起征點提到3500元,明顯減輕工薪階層稅負;連續8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大幅提高國家扶貧標準和城鄉低保補助水平;等等。
2011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比上年實際增長1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實際增長8.4%。這是繼2010年后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再次超過城鎮居民。
但同時,收入差距擴大趨勢總體上還未根本扭轉。2005—2010年,從區域看,城鎮居民的高低收入差距由2.33倍擴至2.41倍;從98個行業大類看,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差距由7.8倍擴至11.9倍;城鄉居民收入比雖呈現縮小趨勢,但絕對值仍在擴大。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調節力度加大,收入差距依舊不減呢?
首先,這是一定發展階段的產物。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處在加速向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中。國際經驗表明,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時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市場機制擇優淘劣效應等一系列因素,都會造成收入差距擴大。大多數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都經歷過這樣的階段,隨著經濟持續增長和政府調節的逐步到位,經過一個時期后差距才會逐步縮小。
其次,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國還處于發展轉型過程中,一些體制機制方面的缺失或漏洞,成為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比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壟斷等不符合公平競爭原則的因素仍然存在,拉大了行業收入差距。比如,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村和城市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務等方面還有較大差異。還比如,某些領域的法律還不夠完善,給一些人通過不正當手段牟取財富留下可乘之機,等等。
再次,分配制度改革相對滯后。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正常增長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勞動者工資增長趕不上企業利潤增長。二次分配中,再分配調節機制不健全,財政、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尚未有效發揮。三次分配規模小,慈善捐贈的激勵機制、管理機制、監督機制等還不完善。
【深度解讀】
庫茲涅茨曲線
庫茲涅茨曲線,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庫茲涅茨在1955年美國經濟協會的演講中提出來的。他通過對18個國家經濟增長與收入差距的實證分析,得出了收入分配的長期變動軌跡是“先惡化,后改進”的倒U型曲線,即在現代化過程中,經濟增長早期階段收入分配差距會迅速擴大,之后是短暫的穩定,增長的后期階段逐漸縮小。
國內外發展的實踐證明,收入差距過大,會損害社會公平正義,挫傷低收入群體的勞動積極性和社會認同感,影響社會階層間的關系,既不利于經濟健康運行,也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
縮小收入差距,是一場利益關系的深刻調整。“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要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要抓緊制定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這都表明了黨和政府努力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分配公平的堅定決心。我們要以攻堅克難的精神,深入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理順收入分配關系,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盡快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
【專家點評】
不公是收入差距的關鍵問題
李培林(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現在收入差距的關鍵問題,固然有不均問題,但更重要的是不公問題。解決不公問題,必然觸及現有的利益格局,觸及一些既得利益群體,這是改革難點所在。不下決心觸及現有利益格局,為國家長治久安解決好分配問題,就會造成問題的積累,甚至導致哪個社會階層都不滿意。
◎ 勞動收入怎么提高
勞動是財富之父,勞動創造世界。只有尊重勞動、尊重勞動創造的價值,使人們勞有所得、干有所值,社會發展進步才有不竭的動力。目前我國收入差距拉大的一個突出表現,就在于作為社會主體的廣大普通勞動者收入偏低。
近些年來,在收入分配過程中,資本、管理、技術的收益越來越得到較為充分的體現,相比之下,勞動報酬占比卻持續下降。據統計,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占比從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盡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分配的天平向勞動傾斜,勞動報酬占比有所提升,但普通勞動者收入增長緩慢的狀況仍未根本改變。
黨的十七大強調,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二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提出“兩個同步”的目標,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這都體現了尊重勞動、提高普通勞動者收入的鮮明政策導向。
增加居民收入。應理順政府、企業、居民之間的分配關系,把“蛋糕”更多地切給居民。為此,既要做“加法”也要做“減法”。“加法”就是要加大政府公共服務投入,讓公共財政惠及于民。2012年中央財政民生支出安排達13848億元,比上年增長近20%。“減法”就是要給居民和企業減負。如2011年提高個稅起征點,實行結構性減稅政策支持小微企業發展,都是國家讓利于民的重要舉措。
提高勞動報酬。這幾年,職工工資增長趕不上企業利潤增長是一個普遍現象。應該形成合理的工資決定機制和正常增長機制,工資水平既要隨勞動生產率提高而“水漲船高”,也不能脫離實際而盲目上漲。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并確保工資按時足額發放。2012年,北京、天津、陜西等地再次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上調幅度大都在20%左右。“十二五”期間,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將達13%以上。
【政策傳真】
加大對小微企業的財稅支持力度
1.提高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將小型微利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政策,延長到2015年年底并擴大范圍。
2.完善財政資金支持政策。2012年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為141.7億元,以后逐年增加。
3.依法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中央財政安排資金150億元,分5年到位。
4.政府采購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份額不低于年度政府采購項目預算總額18%。
5.繼續減免部分涉企收費并清理取消各種不合規收費。
——摘自《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
推進集體協商。我國普通勞動者特別是在中小企業就業的進城務工人員,流動性大、組織化程度低,在工資議價中處于弱勢地位。集體協商有助于增加職工發言權,改變工資由企業單方決定的狀況。目前,全國工資集體合同覆蓋職工已超過1億人,下一步將通過經濟、法律、信息手段以及必要行政手段,積極穩妥擴大覆蓋范圍,解決職工“不會談”和企業“不愿談”的問題,促進職工工資合理增長。全國總工會提出,2013年集體協商覆蓋率將達到80%。
促進農民增收。雖然近幾年農民收入較快增加,但增收的基礎還不穩固。應繼續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提高農業補貼和糧食收購價,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務農收入。同時,努力增加農民非農收入,引導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把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工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逐步將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到農民工。
【政策傳真】
全國總工會3年規劃力推工資集體協商
——2011年年底,已建工會組織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建制率達到60%,其中世界500強在華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建制率達到80%以上。
——2012年年底,實現已建工會組織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建制率達到70%,其中世界500強在華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建制率達到90%以上。
——2013年年底,實現已建工會組織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建制率達到80%,其中世界500強在華企業全部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