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氣象部門2022年度高校畢業生招聘公告(第三批,氣象類專業)
根據事業單位管理的相關規定和中國氣象局有關要求,為滿足黑龍江省氣象局所屬事業單位工作需要,我局所屬事業單位現面向高校繼續公開招聘2022年度高校畢業生(第三批,氣象類專業),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單位簡介
黑龍江省氣象局承擔全省氣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負責全省氣象工作的組織管理,黑龍江省氣象局內設10個機構,10個直屬事業單位,1個地方氣象事業單位。全省下轄13個市(地)氣象局、72個縣(市、區)氣象局。
二、招聘崗位
為推進人才強局戰略,廣泛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業務崗位急需人才,黑龍江省氣象局所屬事業單位現繼續公開招聘2022年應屆畢業生(第三批,氣象類專業)31名,具體崗位見附件1:黑龍江省氣象部門2022年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第三批,氣象類專業)崗位需求計劃表。
三、應聘人員資格條件
(一)本次公開招聘中的高校畢業生是指2022年應屆高校畢業生,或2021年畢業后未落實工作單位,且原畢業學校或者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可進行派遣的高校畢業生。凡不能按應屆畢業生辦理接收手續的將不予接收。
(二)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三)遵紀守法,品行端正,愿意履行事業單位人員的義務。
(四)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行。
(五)具有與崗位要求相適應的學歷、學位和專業等條件。
(六)海外學歷應取得國家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出具的國外(境外)學歷學位認證。
(七)適應崗位要求的身體條件。
(八)崗位所需的其他條件。
四、招聘程序
黑龍江省氣象局2022年公開招聘應屆畢業生按照如下程序進行:
(一)發布招聘公告
在氣象人才招聘網、黑龍江省氣象局官方網站、中國氣象局網站等發布招聘公告,在線接收報名。報名時間為2022年3月12日9:00至3月16日12:00。
(二)報名與資格審查
1.報名要求
招聘網站郵箱在線報名:每名應聘者限報一個崗位,需向hljqxzp@foxmail.com(黑龍江省氣象局招聘專用電子郵箱)發送個人信息報名材料。
應聘者應于報名截止日期之前將《黑龍江省氣象部門2022年度畢業生應聘報名表》(附件2),同時需在報名表中注明是否同意在同級單位內調劑,是否同意調劑到下一級單位,填寫《黑龍江省氣象部門2022年度招錄畢業生個人信息表(報送excel電子版)》(見附件3)以及本人近期1寸白底或藍底免冠電子照片(JPEG格式)發送至hljqxzp@foxmail.com(黑龍江省氣象局招聘專用電子郵箱)。
2.資格審查
用人單位對報名人員進行資格審查。
(三)考試
經資格審查合格后,在本公告發布網站上公布通過資格審查人員名單。考試方式按照附件1對應報考崗位明確的考試方式進行考試。考試的具體時間、地點另行通知。
參加面試的人員,考試綜合成績為面試成績。
(四)體檢及考察
根據考試綜合成績按招考職位1:1的比例由高分到低分確定體檢人員名單。體檢標準按照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準執行,體檢費用自理。體檢不合格的,取消應聘資格,按考試綜合成績依次遞補體檢人員。
對體檢合格人員進行考察,考察內容為思想政治表現、道德品質、綜合素質、業務能力、學業成績和工作實績等。考核不合格者,不予聘用。
(五)公示
根據考試成績、體檢結果和考察結果,確定擬聘人員,在氣象人才招聘網、黑龍江省氣象局官方網站、中國氣象局網站等進行公示,公示時間不少于7個工作日。
(六)簽訂聘用合同
對公示期滿無異議的,按照《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的規定,按程序辦理相關聘用手續,簽訂聘用合同。
五、嚴格招聘紀律
(一)應聘人員應如實提供相關信息。招聘工作過程中,查實應聘人員有報名信息不實或者提供虛假資料等情況,取消其聘用資格。
(二)參加招聘的工作人員應認真履職,嚴守紀律,發現有違紀違規行為的將嚴肅追究責任。
六、其他
其他未盡事宜由黑龍江省氣象局人事處負責解釋。
七、主管部門聯系方式
主管部門:黑龍江省氣象局人事處
聯系電話:(0451)82631826
八、監督
本次畢業生招聘工作全程由黑龍江省氣象局黨組紀檢組負責監督。
監督電話:0451-82632311。
附件1.黑龍江省氣象部門2022年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第三批,氣象類專業)崗位需求計劃表
附件2.黑龍江省氣象部門2022年度畢業生應聘報名表
附件3.黑龍江省氣象部門2022年度招錄畢業生個人信息表
附件4.氣象部門人員招錄專業目錄(2021年版)
黑龍江省氣象局
2022年3月2日
附件1:黑龍江省氣象部門2022年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第三批,氣象類專業)崗位需求計劃表.xlsx
附件2. 黑龍江省氣象部門2022年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報名表(報送word電子版).doc
附件3.2022年度招錄畢業生個人信息表(報送excel電子版).xlsx
文章來源:http://zp.cmatec.cn/cms/preview/article.do?id=2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