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始建于1978年,是目前河西學院辦學規模最大的二級學院,現有物理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能源與動力工程五個本科專業及電氣自動化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和汽車應用工程3個高職專業(2013年起高職專業停止招生),設有物理學、電子信息、電氣工程、機械工程、能源工程、自動化6個教研室;下設實驗中心和工程訓練中心兩個實踐教學中心,總建筑面積達12000多平方米,共有儀器2562臺(件),總資產達1000多萬元,為學院的實踐教學創造了較好的硬件支撐,成為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實踐能力培養和完善工程教育的良好校內實踐教學基地。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69人,專任教師58人,其中教授9人,占13.04%;副教授22人,占31.89%;講師28人,占40.58%。博士研究生9人(在讀5人),碩士研究生及以上47人,占教師總數的68.12%,教師隊伍職稱、學歷結構基本合理。現有在校學生1614人,升本以來,已累計培養物理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生1562人。學院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2010年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1%;2011年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2%,高職畢業率就業率達到78%;2012年初次就業率達到65.3%,獲得“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學院始終把教學工作作為學院發展的中心。通過幾年的集中建設,學院基本構建了以省級精品課程為龍頭,校級級精品課程為主干,校級重點課程為后備的精品課程建設體系。截至2013年,學院已建成省級精品課程1門,校級精品課程9門,校級重點課程10門。學生考研率逐年上升,被985、211院校錄取的學生占全校之首,連續幾年被評為“考研工作先進集體”。
學院充分發揮大學的科研優勢,以學科建設引領專業發展,以科學研究提升教育質量。學院現已建成“量子小分隊”、“電器控制與通信應用研究團隊”、“新能源開發與利用”三個科研團隊,“理論物理研究所”、“新能源研究所”、“電能質量分析研究所”、“應用電子研究所”四個研究所。近三年來,學院教師以河西學院為第一署名單位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公開發表論文130余篇,其中SCI、EI收錄20余篇;出版教材5部,編寫講義2部;獲得各級資助項目27項,其中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1項,隴原青年創新人才扶持計劃項目1項,甘肅省教育廳項目8項,河西學院項目26項。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
專業方向:電氣自動化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并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畢業后主要從事工廠電氣自動化、電力系統及樓宇自動化等專業領域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主干課程:電路、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電機學、工廠供電、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自動控制原理、電力系統分析、電氣控制與PLC技術、檢測與傳感、電力系統自動化、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單片機技術、高電壓技術等。
學制學位:實行彈性學制,基本學制4年,修業年限3~6年。達到國家學位規定和河西學院學位授予條件者,經校學位委員會審核通過,可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就業方向:各類電力生產單位,從事輸配電的變電所(站)、供電局、工廠配電單位;生產、制造、銷售、安裝、運行、調試和維修工業自動化設備、高低壓供電設備的企業及專營單位;工業自動化成套設備的設計和開發的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也可從事教學工作。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
專業方向:電子技術應用,通信與信息處理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受到初步的科學研究訓練,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及相關領域從事教學、科技開發、科技推廣和管理工作的應用型、綜合型人才。
主干課程:高等數學、普通物理、電路分析、模擬電子電路、數字電路、信號與系統分析、數字信號處理、高頻電子電路、微機原理等。
學制學位:實行彈性學制,基本學制4年,修業年限3~6年。達到國家學位規定和河西學院學位授予條件者,經校學位委員會審核通過,可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就業方向: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及相關領域從事教學、科技開發、科技推廣和管理工作。
物理學專業
專業方向:物理教育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物理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受到良好的科學實驗技能和科學研究初步訓練,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在中等學校進行物理學及相關學科教學的教師、教育研究人員和科學工作者。
主干課程:高等數學、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普通物理實驗、原子物理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熱力學·統計物理、理論力學、物理教學法等。
學制學位:實行彈性學制,基本學制4年,修業年限3~6年。達到國家學位規定和河西學院學位授予條件者,經校學位委員會審核通過,可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就業方向:中等學校物理學及相關學科教學的教師、教育研究人員和科學工作者。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專業方向:機械制造,機械控制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備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能在現代制造業從事機械設計與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經營銷售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主干課程:畫法幾何與機械制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電工電子技術、液壓與氣壓傳動、機械工程測試技術、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機械工程材料、控制工程基礎、機械制造基礎、材料成形技術基礎、數控技術等。
學制學位:實行彈性學制,基本學制4年,修業年限3~6年。達到國家學位規定和河西學院學位授予條件者,經校學位委員會審核通過,可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就業方向: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涉及機械行業中的設計與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諸多方向,是社會需求很大的一個行業。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在航天、造船、采礦等工業領域的發展,機械制造和自動化更加需要長足發展,并且存在極大的發展空間。
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
專業方向:新能源開發與利用,能源轉換及控制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具備太陽能發電或風力發電等方面的理論知識,能夠從事太陽能發電或風力發電電氣系統設計、電站規劃、運行、維護與管理工作,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主干課程:電工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傳感與測試技術、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電氣控制與PLC、控制工程基礎、機械設計基礎、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及其逆變控制、熱功轉換基礎、風力發電機原理與調節、電網運行技術等。
學制學位:實行彈性學制,基本學制4年,修業年限3~6年。達到國家學位規定和河西學院學位授予條件者,經校學位委員會審核通過,可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后可以在研究所、設計院、大型現代化電力企業、太陽能風能發電設備制造企業及光伏電站、風電等單位測試太陽能發電系統設計、規劃、制造、施工及運行管理,太陽能、風電發電系統集成產業的技術與管理,光伏發電技術項目開發等相關技術管理工作,并能從事其他相關領域的專門技術工作。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