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門類: 農學
專 業 類: 自然保護與環境生態類
專業名稱: 農業資源與環境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具備農業資源與環境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進行農業資源與環境質量的定性與定量分析及評價,掌握提高水分、養分、土壤、生物等資源利用效率的技術與方法,具有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對農業資源與環境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及退化防治等宏觀管理與決策的能力,能在政府部門、農業管理部門、企事業、科研、教育和規劃等單位從事農業資源與環境的保護、開發、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的高級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地學、化學、生物學和農學基礎,接受土壤學、植物營養與施肥、資源調查與信息管理、土壤農化分析與環境監測、土壤改良技術、環境質量評價和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農業資源高效和可持續利用、對農業資源和環境進行信息化管理及進行區域開發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和身體素質。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備扎實的數學、化學、外語、計算機、人文社科等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農業資源與環境的基本理論;
3.掌握土壤改良技術,農業環境保護、生態修復與重建等方面的基本知識;
4.掌握農業資源調查、環境質量評價、土壤農化分析與環境監測、植物營養研究方法、科學施肥與農田水分管理、農業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土壤調查與制圖,資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與技術;
5.具備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基本知識,了解資源與環境的科學前沿及發展趨勢;
6.熟悉我國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環境保護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
7.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8.有較強的調查研究與決策、組織與管理、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和創新的基本能力;
9.具有較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良好的政治思想、專業實踐、文化素養和健康身心素質。
主干學科:
農業資源與環境。
核心課程:
資源與環境概論、農業微生物學、土壤學及土壤地理學、植物營養學、土壤資源調查與制圖、地質地貌學基礎、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土壤農化分析、土壤改良技術、肥料工藝學、環境質量評價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地質與地貌學實習、土壤學實習、作物施肥與肥料試驗實習、土壤資源調查與評價實習、肥料科學與技術實習、水資源利用與管理實習、畢業論文、畢業實習等。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