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 情 分 析
科技常識在公務員考試中分值雖然不大,卻是每年必考的內容。試題考查的一般都是科學技術的基本常識,考查的方式一般是結合本年度世界及國內重大科技新聞及科學發明來進行,因此考生在復習的過程中需要關注相關的科技新聞,對重大科技動態的基本進程,重大發明的關鍵技術要有所了解,另外對其中涉及的科學技術的基本的常識也要復習到位,以防遺漏知識點。
考點分類專家講堂
第一講 信息科學技術
高頻考點
考點釋義
信息技術包含通信技術、自動化技術、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其中與我們的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也是試題考查的重點,考生對其發展的歷程及重要人物要有所了解。另外計算機的基本常識及理論、常用軟件的功能特性及操作要領也是復習過程中應該重點注意的地方。
重要詞條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主要指信息的獲取、傳遞、處理等技術。信息技術以電子技術為基礎,包括通信技術、自動化技術、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能技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一種衛星導航系統,它使用戶能很精確地判定其位置。全球定位系統由三部分構成:(1)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負責管理、協調整個地面控制系統的工作)、地面天線(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向衛星注人尋電文)、監測站(數據自動收集中心)和通訊輔助系統(數據傳輸)組成;(2)空間部分,由24顆衛星組成,分布在6個軌道平面上;(3)用戶裝置部分,主要由GPS接收機和衛星天線組成。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縮寫,指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相對第一代模擬制式手機(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數字手機(2G),第三代手機是指將無線通信與國際互聯網等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它能夠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為了提供這種服務,無線網絡必須能夠支持不同的數據傳輸速度,也就是說在室內、室外和行車的環境中能夠分別支持至少2M bps(兆字節/每秒)、384kbps(千字節/每秒)以及144kbps的傳輸速度。
CD—ROM——為計算機所使用的光盤規格,其讀取光盤片的設備就稱為光驅(CD—R()M)。儲存在光盤片上的數據是以鐳射光讀取的,而非磁性方式讀取,所以光盤的保存可長達數十年。
路由器——路由器是一種連接多個網絡或網段的網絡設備,它能將不同網絡或網段之間的數據信息進行“翻譯”,以使它們能夠相互“讀”懂對方的數據,從而構成一個更大的網絡。
衛星通信系統——由衛星和地球站兩部分組成。衛星在空中起中繼站的作用,即把地球站發上來的電磁波放大后再返送回另一地球站。地球站則是衛星系統與地面公眾網的接口,地面用戶通過地球站出入衛星系統形成鏈路。由于靜止衛星在赤道上空3600千米高處,它繞地球一周時間恰好與地球自轉一周(23小時56分4秒)一致,從地面看上去如同靜止不動一般。三顆相距120°的衛星就能覆蓋正個赤道圓周。故衛星通信易于實現越洋和洲際通信。最適合衛星通信的頻率是1~10G H z頻段。
信息高速公路——或稱高速公路信息網。1993年9月美國克林頓政府宣布了“國家信息基礎結構的行動計劃”,這個計劃俗稱“信息高速公路”,這一舉動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信息高速公路,簡單地說,就是以多媒體為車,以光纖為路,把全國的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圖書館、醫院、家庭等用戶連接起來,應用ATIM傳輸模式,以交互方式快速傳遞數據、聲音和圖像的高信息流量的信息網絡。
納米技術——就像毫米、微米一樣,納米是一個尺度概念,是一米的十億分之一,并沒有物理內涵。當物質到納米尺度以后,大約是在1~100納米這個范圍空間,物質的性能就會發生突變,出現特殊性能。這種既不同于原來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觀的物質的特殊性能構成的材料,即為納米材料。
激光——是20世紀以來,繼原子能、計算機、半導體之后,人類的又一重大發明,被稱為“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和“奇異的激光”。它的原理早在1916年已被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發現,但要直到1958年激光才被首次成功制造。50多年來以激光器為基礎的激光技術有了迅速的發展,已廣泛地應用于軍事、醫學、工農業生產、能源動力、通信、信息處理、文化藝術、科研等各個領域,取得了相當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激光被譽為“神奇之光”,主要有四大特性:激光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單色性和高相干性。
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或E—commerce,是指在兩個或多個交易方之間應用電子工具和電子技術處理商品與服務的交易事務。它的基本內容包括電子函件(E—mail)、電子數據交換(EDI)、電子資金轉帳(EFT)、快速響應系統(QR)、電子表單和信用卡交易等一系列應用,以及支持它的信息基礎設施等。
WWW——WWW是World Wide Web的縮寫,可譯為“環球網”或“萬維網”,它是基于Internet提供的一種界面友好的信息服務,用于檢索和閱讀連接到Internet上服務器的有關內容。
瀏覽器——瀏覽器是個顯示網頁服務器或檔案系統內的文件,并讓用戶與這些文件互動的一種軟件。它用來顯示在萬維網或局部局域網絡等內的文字、影像及其他資訊。個人電腦上常見的網頁瀏覽器包括微軟的Internet Explorer(IE),Mozilla的Firefox,Apple的Safari、()pera、H otBrowser,GoOgle的Chrome。瀏覽器是最經常使用到的客戶端程序。
電腦病毒——與我們平時所說的醫學上的生物病毒是不一樣的,它實際上是一種電腦程序,只不過這種程序比較特殊,它是專門給人們搗亂和搞破壞的,它寄生在其他文件中,而且會不斷地自我復制并傳染給其他文件。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1957—1964年)——1948年,晶體管的發明代替了體積龐大電子管,電子設備的體積不斷減小。l 956年,晶體管在計算機中使用,晶體管和磁芯存儲器導致了第二代計算機的產生。第二代計算機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穩定。
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72—現在)——大規模集成電路(ISI)可以在一個芯片上容納幾百個元件。到了20世紀80年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ISI)在芯片上容納了幾十萬個元件,后來的(UISI)將數字擴充到百萬級。可以在硬幣大小的芯片上容納如此數量的元件使得計算機的體積和價格不斷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斷增強。
馮.諾依曼——被稱為“計算機之父”,提出了現代計算機的理論基礎,從而規范和決定了電腦的發展方向。時至今日,我們所有的電腦又都叫“馮.諾依曼機器”。他提出的ED—VAC方案明確奠定了新機器由五個部分組成,包括運算器、邏輯控制裝置、存儲器、輸入和輸出設備,并描述了這五部分的職能和相互關系。報告中,諾伊曼對EDVAC中的兩大設計思想作了進一步的論證,為計算機的設計樹立了一座里程碑。
阿蘭.圖靈——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被稱為人工智能之父。1936年,圖靈向倫敦權威的數學雜志投了一篇論文,題為《論數字計算在決斷難題中的應用》,并提出著名的“圖靈機”的設想。“圖靈機”不是一種具體的機器,而是一種思想模型,可制造一種十分簡單但運算能力極強的計算裝置,用來計算所有能想象得到的可計算函數。“圖靈機”與“馮.諾伊曼機”齊名,被永遠載人計算機的發展史中。1950年1o月,圖靈又發表了另一篇題為《機器能思考嗎》的論文,成為劃時代之作。也正是這篇文章,為圖靈贏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桂冠。
比爾.蓋茨——微軟公司主席和首席軟件架構師。蓋茨有關個人計算機的遠見和洞察力一直是微軟公司和軟件業界成功的關鍵。蓋茨積極地參與微軟公司的關鍵管理和戰略性決策,并在新產品的技術開發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微軟公司在個人計算和商業計算軟件、服務和互聯網技術方面都是全球范圍內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