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和奮斗目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把握好和諧社會建設的著力點。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始終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著力促進全社會創造力的持續進發,促進各種利益關系的妥善處理,促使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有效體現,促使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買現。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發展。從我國現實情況看,要實現社會和諧的目標,最根本的就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從根本上說應該著眼于人。因此,當前要緊緊圍繞人這一核心和主體處理好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關系,保證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環境等各個層次結構中的各個要素之間的協調和發展。既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激勵其為經濟社會發展積極貢獻力量,又要一切以改善人的生存條件,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質量和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及自身發展的需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處理好改革和穩定的關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公正、有序和安定,要達到任何一項,都離不開深化改革,都需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在經濟體制中,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理順分配關系,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妥善處理中央和地萬的關系等。在政治體制中,要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以加強黨內民主為切入點。推動社會民主的擴大;要大力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和決策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加強對權力的制約與監督。在文化體制中,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不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要加快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健全失業、醫療、養老等方面的社會保障制度。通過深化改革,切實克服影響和諧的體制機制弊端,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條件。
社會穩定不僅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而且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安定團結。只有社會穩定,社會的經濟才能發展,社會的文化才能繁榮。當前,我們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體制轉換、結構調整和社會變革過程中,各種社會問題易發多發,不同社會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凸顯出來。為此,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要通過法制建設,打擊各種擾亂、破壞活動,為社會和諧提供法制保障;通過思想文化建設,凝聚人心,為社會和諧構筑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