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入世后,中國將更深地融入國際經濟體系,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并軌加快,一體化程度加深,國際市場的風云變幻對國內市場的影響將越來越大,影響國內經濟穩定運行的外生變量會越來越多。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關注:
一、美國金融強勢壓力。歷史上,美國曾利用“資產凍結”、“石油美元”牽制前蘇聯;施壓日元升值、限制日元國際化,遏制快速崛起的日本;破壞匯率機制與鉗制歐元,應對歐洲一體化的沖擊。如今,用經貿“敲打中國”正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重要手段。美國不斷以貿易逆差與“操縱匯率,,等為借口,制造一輪又一輪摩擦,力壓中國超越“入世”承諾,加大金融業開放,力圖使中國落入類似《廣場協議》的陷阱。
二、經濟問題政治化。人民幣匯率、貿易增長、海外融投資、戰略資源采購……這些與中國相關的經濟問題正越來越頻繁地被泛政治化,中資企業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風險增加,成本提高,競爭力受到影響。走出國門的中資企業即便按照國際慣例運行,也會因經濟問題政治化而遭遇到許多市場準入障礙;一些海外并購則困難重重,融資也不斷遭受擠壓。
三、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一段時期以來,在“入世”過渡期將要結束的情況下,中國金融業改革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傾向:是“入世”承諾的,積極兌現;很多“入世”沒有承諾的,也在開放,而且還在加速推進。金融領域如果過于開放,勢必會暴露中國金融業的“軟肋”,加劇中國金融脆弱性,給虎視眈眈的國際游資提供可乘之機。
四、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輸入。在國內經濟增長對國際貿易、國際投資都存在高依存度的情形下,國際原材料與中間產品價格上漲,以及中國產品銷售市場需求降低,都會愈發影響國內相關商品價格的起伏,因此導致輸入性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從而拖累中國的經濟增長、社會就業與國際收支平衡。
五、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蔓延。隨著眾多制造行業競爭力的降低,美國國內的保護主義、排外思想和孤立主義盛行,歐盟區域內“經濟愛國主義”興起。與此同時,世貿組織(WTO)體制下多邊貿易談判越發艱難。自1995年WTO成立以來,國外針對或涉及中國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等調查案件高達700多起。全球每7起反傾銷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國,中國連續10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每年約有400億~500億關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響。而且還有跡象顯示,針對中國的反補貼(影響更甚于反傾銷)也在增加。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迅速增長,針對中國的貿易與市場保護已經由發達國家蔓延至與“中國制造”相競爭的發展中國家。數據顯示,發展中國家對華反傾銷調查已占涉及中國此類調查總數的60%。
六、知識產權糾紛加劇。為了強化壟斷優勢,持續獲取壟斷利潤,發達國家越來越關注知識 產權,甚至視知識產權為“生命線”。據統計,目前中國對外技術依存度為54%,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為39%,中國對外技術的高依存以及發達國家經濟對科技的高依賴,使得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在技術轉移上的摩擦更加突出。中國被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列入侵害知識產權國家的 “黑名單”,受到重點“關照”。可以預期,因為知識產權而滋生的雙邊貿易摩擦將加劇。
七、國際資源爭奪白熱化。“資源決戰”被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稱為“已經開始的第三次世界 大戰”。這場接近白熱化的大戰爭奪的,不是傳統上的對實際資源的擁有權與開采權,而是資源 的定價權與標價權。金融資本與金嗝蟲寡頭在資源期貨市場興風作浪,石油、銅等重要礦產資源價格大幅波動,這一趨勢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有增無減。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對國際資源的依賴迅速增加,毫無疑問面臨著巨大的市場風險。
八、跨國公司“攻城略地”。近年來,跨國公司利用中國股市低迷,上市公司市值嚴重低估的困境,加緊在中國“攻城略地”,實施廉價并購,而且目標集中于中國傳統產業中的龍頭企業,力爭絕對控股。外資企業已在日用化工、啤酒飲料、醫藥、物流等領域占據明顯的壟斷地位,它們正積極向鋼鐵水泥等資源類行業、房地產等資產類行業、機械制造業以及金融服務業步步進逼,實施掠奪式、壟斷性并購。由于國內存在著盤根錯節的部門利益與地方利益,跨國公司的壟斷性并購得到相關部門與地方許可默認甚至是協助,“洋進國退”不僅沒有放緩,反而在加速推進。
這直接威脅中國相關產業安全,嚴重影響“十一五”科技創新戰略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