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哲學相關原理說明氣候與發展的關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聯系中的一個成分或環節。氣候變化與發展問題密切相聯。氣候變化是環境問題,但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第一,氣候問題是在發展進程中出現的;第二,氣候問題也只能在發展過程中才能得到解決;第三,氣候問題的逐步解決又有利于發展。
二、從生態文明的角度分析世界各國高度關注氣候問題
①人類來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永遠依賴自然;② 長期以來人類無視自然界的承載力,盲目濫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給自然界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當今嚴峻的生態危機已使人類必須面對“生存還是毀滅”這一嚴峻的現實;③人類終將繼續發展下去,因此必須努力創造一種與自然相和諧的文明模式。
三、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原則、立場和措施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原則: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遵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減緩與適應并重;將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其他相關政策有機結合;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積極參與、廣泛合作。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立場:減緩溫室氣體排放;適應氣候變化,加強國際技術合作與技術轉讓;切實履行《氣候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義務;參與氣候變化區域合作。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推進技術進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結構;開展植樹造林,加強生態保護;實行計劃生育,減緩人口增長;加強法制建設,開展全民教育。
四、中國對解決氣候問題所做的努力
中國堅持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積極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盡管目前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不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氣候變化,采取了一系列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①推進技術進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發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結構;③開展植樹造林,加強生態保護;④實行計劃生育,減緩人口增長;⑤加強法制建設,開展全民教育。
在氣候問題上,有些人宣傳"中國氣候威脅論"、"中國環境威脅論",這既不客觀也不公正,甚至是別有用心的。事實上,在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上,不論從中國的歷史累計排放量、人均排放水平或者從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彈性系數看,宣傳"中國氣候威脅論"、"中國環境威脅論",都是錯誤的。
五、解決氣候變化、改善環境的根本途徑
當前出現的全球氣候變化是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它需要在發展中來加以解決。從歷史上看,發達國家對氣候變化負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有義務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由于歷史累積排放量少,人均排放量低,當前的首要任務依然是要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因此,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國際社會理應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和發展空間。
氣候變化關系到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前途,各國應推動國際社會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所確定的目標和框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開展積極、務實、有效的合作,無論從歷史責任還是現實能力而言,發達國家均應率先減排,并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是第一要務。同時也要根據各自國情,盡已所能,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節約能源,發展可再生能源,實施生態建設工程等來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作出積極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