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規劃提出,要避免經濟大起大落,實現又快又好發展。中央多次強調,發展既要有較快的增長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然而,“十一五”開局之年前5個月的最新統計顯示,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較去年同期增長30.3%。如此之高的增幅為近年少有,投資過熱再次向人們敲響經濟風險的警鐘。
不講條件、不顧國力的可能,盲目上項目,一味追求擴大投資規模,這是我們經濟建設上的老毛病,其浪費嚴重,危害性極大。為避免重蹈歷史覆轍,近年來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不能說不得力,可為什么有的地方依然在盲目擴大投資規模,一些干部依然熱衷于上項目、鋪攤子,一味追求增長速度呢?
把脈問診,粗略概括,可以說這些地方患上了五大病癥:一是“盲目投資沖動癥”;二是“科學發展冷漠癥”;三是“招商引資饑渴癥”;四是“違法用地不疲癥”;五是“房產開發躁動癥”。發展是硬道理,但發展要講條件,是有前提的。否則,就會欲速則不達,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損失。比如,前些年投資迅猛增長帶來的惡果現在已開始顯現,鋼鐵、電解鋁等部分行業產能已嚴重過剩。由此可見,不科學的發展觀和錯誤的政績觀催生出來的“政績”,其實是危害深重的“政疾”。既干擾了中央宏觀調控的落實,影響了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大局,很容易誘發經濟風險,造成經濟的大起大落;也給地方發展帶來沉重的包袱和可怕的隱患,并嚴重損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沉痛的教訓亟須汲取,而醫治這些痼疾,當用良藥和猛劑。一是要真正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實踐證明,在發展觀上出現盲區,往往會在政績觀上陷入誤區;缺乏正確的政績觀,往往會在實踐中偏離科學發展軌道。地方各級領導干部要把思想切實統一到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上來,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把科學發展觀真正落實到具體政策措施上、落實到實際工作中。二是要根除一味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和盲目擴大投資規模的做法。要把好土地、信貸兩道閘門,嚴格執行技術、環保、安全等市場準入標準。堅決制止地方違法違規用地行為。從嚴控制新上項目,特別’是要嚴格控制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同時,還應嚴格控制城市建設規模,認真落實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各項舉措。要突出抓好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工作,抓緊建立節能目標責任制和評價考核體系,狠抓重點領域和重點企業節能。其三是要緊緊抓住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這個關鍵環節,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加快增長方式轉變,追求有質量效益的速度,應當成為我們經濟工作的自覺行為。加快經濟發展,不能再走盲目追求增長速度和擴大投資規模的老路,要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