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5年,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要求,我國農業科技工作將貫徹“自主創新,加速轉化,提升產業,率先跨越”的方針,在六大領域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降低對外技術的依存度。
加強動植物新品種的自主創新,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供良種保障。突破種子種苗規模化繁育技術和綜合生產加工技術,培育新一代動植物超級種、優質種和特色種。在畝產900 公斤超級稻、超級小麥、三系轉基因雜交抗蟲棉、雜交大豆等品種培育方面取得較大突破,在豬、牛、羊、禽和水產等優質品種培育方面取得明顯進展。
開發優質高效安全生產技術,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保障。建立高效健康種養模式和生物災害、外來入侵物種監測預警與防控技術體系,創制一批基因工程疫苗、生物農藥、生物肥料、飼料添加劑等高效安全農業生物制劑,在禽流感、口蹄疫、蝗蟲、稻瘟病、小麥銹病等重大農業生物災害防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新技術,為促進農產品轉化增值提供保障。開發高附加值工業產品、醫藥中間體、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等,力爭在“十一五”時期末主要農產品深加工比例提高到40%,促進食品加工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開發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為發展循環農業提供保障。大力開發和應用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等實用技術,重點突破生物節水、農藝節水等水資源安全高效利用技術,研發多功能、智能化節水農業關鍵設備與重大產品。加強源頭控制、過程治理以及末端資源化治理等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核心技術的攻關。
開發農業工程技術與智能化裝備,為發展高效農業提供保障。在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畜牧水產養殖、農產品產地加工等成套技術裝備開發方面取得突破,顯著提高我國農業裝備現代化水平。重點研究農業環境調控、超高產高效栽培等設施農業技術等,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加強基礎研究與高新技術領域研究,為提高農業科技持續創新能力提供保障。在功能基因、組、植物高光效機理、生物固氮、抗旱機理、動物克隆、生物反應器等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和農業高技術研究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性成果。在生物技術領域,重點克隆一批優質、抗蟲、抗病、抗除草劑、抗旱、耐鹽堿和品質改良的動植物基因,加大轉基因技術研發力度和安全性評價研究,搶占前沿領域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