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分100分
時限150分鐘
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是對應考者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測試。
2.參考時限:閱讀資料40分鐘,作答110分鐘。
3.仔細閱讀給定資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論要求”依次作答。
二、給定材料
1.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已有1800多年歷史,是目前徽派古建筑遺存最多的村落之一。從上世紀90年代起,黃山市一大批古村落相繼掀起了旅游開發熱潮。呈坎和皖南大部分山村一樣,人均耕地非常少,到上世紀末,農民人均年收入不過2000元。經濟不發達,也給古村落保護帶來了重重困難。因此,發展鄉村旅游使村民致富并促進古村保護就成為當地的必然選擇。
2001年5月,鎮政府開始在呈坎開發“鄉村游”。他們意識到,呈坎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古貌。因此他們不急于建什么拆什么,而是先從整治環境人手,拂掉“灰塵”,“擦亮”呈坎。為此,鎮村干部挨戶上門做工作,談衛生整治的必要性,談發展旅游的必要性,最終,村民們都被感動了,亂搭亂建在公共場地的牛欄豬圈順利地被拆除,大街小巷都被打掃得于干凈凈。
呈坎的“鄉村游”迅速發展起來,收入也由2003年的1萬元提高到2005年的100萬元。今年僅“五一”黃金周首日,游客就達到2000人。
旅游業的發展,使呈坎人更意識到祖輩留下的這個古村落的巨大價值。在建設新農村的歷史任務面前,呈坎村采取了幾項措施,既保護古村落,又促進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民生活。一是籌資140多萬元,幫助古民居里的農戶改水改廁,清理穿村而過的小河,將電線、電話線、有線電視線纜等全部鋪設在地下。二是在古村落外重新規劃、建設新村。三是對古村落里的一些與傳統建筑特點不協調的建筑進行整改。
2.我國經濟要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人民群眾要實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這對各地政府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能否將地方經濟搞上去,成為各級政府優先考慮的工作重點。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于是,各地政府往往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爭取發展地方經濟。我國中部某省某市位于山區,山多地少,交通閉塞,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況。隨著一些發達地區房地產業的迅猛發展,在開發區種植大樹成為美化環境、招徠客戶的一個重要手段。于是該市山區的古村名木成為許多房地產開發商競相追逐的商品。一方揣著重金前來買樹,一方除了這天賜的財富別無其他可以掙錢的東西,兩方面一拍即合。參天的古樹被連根挖出,運往大城市,而該市很快在經濟上取得了顯著的效益,領導有了政績,山民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但有一位常年研究該地森林植被的專家對此卻提出了強烈的反對意見,他說:“這些古樹已經在這里生長了千百年,本身具有不可替代、難以再生的價值不說,它們對該地的環境、水土更有著難以估量的價值。賣樹換錢,的確解決了眼前的一些小利益,但從長遠看,這種做法卻是短視的,無異于竭澤而漁。追求經濟發展當然無可厚非,但首先要對自身的條件有清醒地、長遠地認識。這里的森林其實就是不可多得的財富,應該保護好這份財富、利用好這份財富求得發展。不根據這天然的資源在保護中求發展,不想法子為子孫后代留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遺產,將來哭都來不及!”
3.青藏鐵路的開通,是中國的一件意義非凡的大事,對于國家的發展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必將在各方面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對于普通人來說,西藏意味著美好無比的大自然,意味著詩情畫意,能到西藏走一走,是無數熱愛大自然、熱愛文化的人們的一個夢想。但是,隨著交通的便利,西藏旅游將迅速升溫,將會有無數的人慕名而來。西藏本地在獲得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必將面臨著環境保護、文化保護方面的巨大挑戰。
不久前,有關方面組織一些在西藏工作、生活多年,對西藏有深刻認識的專家對此問題進行討論,大家集思廣益,發表自己的觀點。有專家說,對于西藏文化,最根本的是保護,應該在尊重、保護歷史的基礎上來談發展。他說:“我打個比方,原來我心目中的大昭寺的感覺是曲徑通幽,兩邊全是藏族建筑,很悠然、神秘地看見桑煙裊裊,金頂閃光。人慢慢地走進去,從身體到心里,有一個欣賞感受的過程。現在廣場修了后,就沒這種感覺了,一覽無余,徹底曝光,全裸了!我覺得以后要注意這個問題,盡可能多保留些歷史留給我們的財富。”
另一位攝影家對此有同感,他說:“現在我到了拉薩的感覺,跟北京沒什么區別。我在阿里的古格遺址的頂上,都能聽到清晰的手機電話聲。在那個古格遺址,我曾最早拍攝過獲獎作品,非常原始、荒蠻、蕩氣回腸的,野鴿子飛在佛塔邊,那是我的成名之作啊!這次去,又在原地拍了一張片子,結果是電線桿子、樓房都在旁邊,那些原始壯觀、給人震撼的景觀蕩然無存了。這種感覺包括我到過的珠峰,珠峰完全成了旅游勝地,跟一個鬧市一樣,馬車隊來回接來接去,到處是帳篷。我們不能拒絕現代文明,不能拒絕西藏的發展。但我們是不是能夠有恰當的保護措施,讓原始的東西還保持原始狀態?所以青藏鐵路開通后,我在攝影圈里就寫到了這種擔憂。千萬不要鐵路通了后,就人山人海地奔到西藏去!”
一位作家說:“一條鋼鐵巨龍爬上世界屋脊,一片脆弱而神秘的土地向世界敞開了大門,美麗圣潔的生命從此不設防……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黃河、長江、瀾滄江(湄公河)、怒江、印度河以及雅魯藏布江等亞洲大河的發源地。高原上生物資源豐富,擁有包括藏羚羊、野牦牛、巖羊、雪豹、棕熊、孟加拉虎、黑頸鶴等多種珍貴的野生動植物。但是,由于高達4000米以上的海拔,青藏高原的生態系統極為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將極難恢復。如何將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結合,是亟待大家共同關注的緊要問題。鐵路的修筑無疑會改善廣大藏族同胞的生活條件,給青藏高原帶來生機和活力。但機遇和危害并存,由于進藏交通成本的下降,必然導致大量游客的進入……這片脆弱的土地能否承受如此壓力?從我們一個文人、作家的角度,當然希望永遠保留那片田園牧歌式的、詩一般的生活,將它留在那片高原上,但實際上人類是要進步的,那片高地上的人還是希望過上文明的生活。但是,文明和文化,并不是矛盾的。文明總是要把文化帶到更高的層次,在這個過程中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我們如何把這個代價和陣痛減輕到最小,這就是我們的責任,就是科學。”
4.項氏民居搬遷后,龍游縣橫山鎮項家村人可以放開手腳搞新村建設了。日前,村干部項根發指著搬遷后空出來的那塊地告訴記者:“根據規劃,村里的主要道路將從這里穿過。”
項氏民居屬于元末明初的古建筑,曾一度讓項家村人左右為難:古建筑年久失修,大部分倒塌,文化環境破壞嚴重,難以列入縣級保護文物之列,但建筑本身年代久遠,且有干欄式建筑的特征,具備較高的價值。拆了可惜,不拆又沒錢保護,還影響村莊建設。如今,項氏民居已整體搬遷至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游縣城郊的龍游民居苑,項家村人的難題得到了解決。
據調查,龍游各地保存下來的明、清、民國初期各種民用建筑有300多座,包括府第、民居、宗祠、戲臺等,大部分和項氏民居一樣,成了當地人建設新農村所要面臨的一大難題。為有效地保護這批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建筑,在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導下,龍游縣選擇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依據單體建筑原真性原則,最大限度地使用原材料、原工藝,保留古建筑的原有色調、形狀和風格,拆至雞鳴山,開辟龍游民居苑,實行古建筑遷建異地保護。目前,全縣已投入資金2200多萬元,拆遷復建古建筑24座,另有戴氏民居和傅家大院正在施工中。“龍游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老百姓建新房的愿望又非常強烈,很多散落民間的文物,需要我們去保護,所以我們的任務很重。”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長黃國平表示:“該縣將分期、分批予以保護,下一步計劃投資400多萬元,遷建保護黃家溪頭民居和青塘塢民居。”
5.“五一”期間在江南,游景點,看名勝,一個最大的感受是人流滾滾,擁擠異常,說是“煮餃子、下澡堂”,并不為過。在上海豫園,進出都要搏力,在蘇州獅子林,眾多的太湖石壘成的假山石林,七上八下、鉆來鉆去的人們,遠看好像在捉迷藏。在水鄉周莊,橋上街頭,沈廳張廳,來往都逼仄而行。美景和名勝,被旅游者暴擠而不堪重負,游人也嘖有煩言。花錢買罪受,哪里是在欣賞美景,分明是在折騰人、折騰風景。旅游黃金周,每在一地,都少不了如此議論,而于今為盛。
這還算好些,然而,最近又有一些文藝類的節目,選點在名勝和景觀好的旅游點,美其名日搞大型實景戲,把“賺錢與藝術”、旅游與文化相結合。讓本不堪重負的美景,更為難受其重。前有漓江,今有麗江,搞所謂的“印象”式的文藝,在景點上搭臺壘架,動輒數百萬、上千萬的資金,引起了有識之士的不滿。不難想象,在優美的自然風景點,數百人的演出場地,高高的演出臺,不說是占用景點的綠地,就是這么多的人馬,在這個空間的活動,也會踐踏綠地,損傷植被的。也許已意識到這點,有報道說,某劇組在一古城演出采排時,導演就三令五申向全組要求,不給環境制造污染,并提出“實景演出的特點是環保,不能有光污染、聲污染,不能改變當地的自然風貌”的“死命令”。演出通過環保局的全部檢測:所有江面上的道具都是漂浮的,所有船不用發動機,不用燃油。所有燈光、音響的布線都要用獨特的材料或繞道,變成隱蔽式或隱藏式。“不破壞古城”是第一前提。
能否做到,這是個不低的要求,令人生疑。就算現在有高科技撐腰,有納米技術,有環保型的道具,還有人的聰明,可是,演出總得有聲音吧,在空曠原野,高聲喧嘩難道不會造成污染?布線走管,難道不挖土折枝?也許,這些是以“不破壞古城為第一前提”,但是不能因此就可以把綠地和植被這些有生命的大自然生態不當回事。這種因拍攝影視而破壞自然風光的事,不久前就曾發生過。
重要的是,現在文藝制作動輒向自然借景,實在是個可笑的行為。人們都有這樣的經歷,每到一個名勝景點,總有人在那里劃出一塊地,支起拍攝機器,占用公眾的旅游地,讓游人反感。更有甚者,現在直接把戲搬到了大自然中,實景戲成了時尚。這讓人想起一些不倫不類的行為藝術。而所謂的“賺錢與藝術結合”,使名勝古跡、優美的原生態自然,不能承受藝術之重。難道沒有美景,沒有自然,就沒有靈感,就不可以大制作,吸引不了觀眾?
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特別是那些不能再生的自然文化,是件大事。領導者有責,藝術家也有義務。讓藝術滿足旅游之需,把名勝景點涂抹上莫名其妙的行為藝術色彩,是以犧牲美景和自然為代價的。藝術的美是有功利的。在人類文化遺產面前,在風景名勝面前,藝術家應當敬畏,更應當珍重和守護。
6.今年6月8日,記者從我國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江河”獲悉,為了提升每一位乘坐青藏鐵路列車旅客的環保意識,“綠色江河”將組織環保志愿者走進列車車廂,對旅客進行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和教育。目前,志愿者招募工作已經開始。
青藏鐵路被稱為“中國第一條生態環境鐵路”。“綠色江河”負責人楊欣接受采訪時說:“隨著青藏鐵路通車,我們認為迫在眉睫的是要提升每一位旅客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使通過鐵路進人青藏高原的旅客都能接受環境保護知識的熏陶,掌握最基本的環境保護知識,并且從每個旅客自身做起。”基于上述觀點,“綠色江河”決定在我國范圍內招募志愿者,讓志愿者走進列車車廂,讓乘坐進藏列車的乘客不僅僅感受青藏高原的藍天雪山、宗教文化,也能感受到一些綠色與環保的氛圍。
據了解,志愿者在經過嚴格挑選和短期培訓后,將于7月10日從格爾木登上開往拉薩的列車,通過廣播、發放宣傳品、互動交流等多種形式,介紹鐵路沿線的景點、野生動物及環境保護狀況,同時傳播環保理念和知識,力求感染更多的游客。環保宣傳工作從格爾木起,到沱沱河車站結束,志愿者下車后將登上從拉薩返回格爾木的列車,進行同樣的宣傳,直到格爾木結束下車。整個活動志愿者將被分為三批,每批工作時間為20天(其中培訓5天),項目周期為45天,至8月25日結束。
三、申論要求
(一)假如上述給定的材料是你在城鄉調查研究過程中獲取的信息,請用300字左右的篇幅,根據所提供的材料,概括“保護資源和人類文化遺產”所面臨的主要問題。要求:歸納全面,觀點明確,條理清楚,語言流暢。(20分)
(二)請用300字左右的篇幅,從政府制定政策和措施的角度,就如何解決給定的材料所反映的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要求:條理清晰,有針對性,切實可行。(30分)
(三)請結合給定的材料,從“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發展地方經濟”的角度,用不少于1000字的篇幅,寫一篇文章。要求:自擬題目,觀點明確,結合實際,層次清楚,內容充實,論述深刻,有說服力。(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