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2 006年7月18日公布數據顯示,2006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797元,實際增長11.9%,增速回落O.6個百分點。而在第一季度,農民增收增幅同比回落是0.4個百分點。農民增收的這種逐漸下滑趨勢令人擔心。與此同時,國家統計局還公布了另一個數據,城鄉居民收入比在今年上半年又創新高,達到了3.337:1,高于去年底的3.224:1。
這里面當然也有個參照物的因素,2005年是一個令人鼓舞的農民增收黃金年,一系列惠農政策在這一年陸續出臺,如免除農業稅,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對中西部農村基礎教育的“兩免一補”,都在農民增收上直接顯示出來。在今年上半年,雖然原有惠農政策有了進一步加強,但由于基數的提高,政策效應在統計數字上的反映就沒有去年明顯,何況,政策本身也還有個效率遞減問題。另外,作為農民增收一大亮點的畜牧業,由于消費的疲軟,對增收的貢獻也呈明顯下滑趨勢。農民增收難度加大是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主要問題之一。
農民增收難,難就難在“開源”難。現有的惠農政策基本上是通過減少農民的現金支出,來變相提高農民收入,處于一種“節流”層次。“節流”當然是必要的,也理所當然地受到農民歡迎。但通過“節流”來提高農民收入,不具備可持續性,持續增收還是要在突破瓶頸、在“開源”上下功夫。在具體促進增收方面,當前要在農業內部和農業外部著力,在農業內部,特別要抓好畜牧業,盡快消除市場的過度反應,使這一增收“亮點”再度“亮”起來;在農業外部,除了要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歷史性機遇帶給農民的直接利好外,重點是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拓寬農民進城務工渠道,推進勞動力市場的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在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讓進城農民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但從長遠來看,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必須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歸根結底是真正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已有的經驗教訓表明,如果再不建立農民土地權益保護機制,強化農民對征地的談判權,讓農民切實享受到土地在市場增值中的實惠,農民在城市化進程中將會遭受巨大損失,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也同樣會受損;另一個問題同樣不能忽視,那就是進城農民的土地和,要確保他們進可在城市務工,退還可回鄉務農。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全體農民的土地經營權、財產權和處置權。
推進農村金融改革,通過建立農村資本市場促進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也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一個重要手段。當前農村處于資金凈外流的困局,本來資金就嚴重不足的農村,卻一直在對城市進行資金“輸血”。很顯然,農村需要一個政策性金融機構,它不以贏利為惟一目標,而以保障農民和扶持農業為己任;并且讓民間金融有一個規范發展的空間,從而改善和提高對棚戶和農村企業的金融服務。
農民增收難是個老大難問題,惠農政策的效應下降再次凸顯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這也說明,建設新農村,必須從促進農民增收開始;不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就不會有真正的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