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一項研究報告也顯示,中國的創業活動正處于活躍狀態,新一輪的創業高潮正在形成。然而,與此同時,中國創業企業的失敗率卻高達70%以上,平均企業壽命不足三年,七成企業活不過一年。盡管“各領風騷三五年”并非中國特有的現象,在發達國家也是如此,但是,在那里,創業當年就失敗了的新企業僅占35%,活過五年的也能達到30%。
創業成敗,固然與企業本身的因素息息相關,但是,創業環境的好壞也在很大程度上起決定性作用。借用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名言,可以說,眼下“是創業的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一方面,從賦予一人公司法人資格到降低企業注冊資本金限額,從“非公36條”到若干商法的修訂,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國家在很多層面上都對創業給予了空前的重視和支持。而另一方面,大到大型企業的海外生存,小到中小企業的市場拓展,創業環境都存在不容忽視的惡化趨勢。
曾以并購IBM全球PC業務震驚海內外的聯想,可能從未想到會給美國政府帶來所謂的“安全威脅”,并因此而遭遇諸多刁難,以致在如今深陷“采購門”之后,少帥楊元慶呼吁政府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多支持和幫助,幫助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聯想并非個案,而是洞照中國企業創業環境的一面鏡子,伴隨著企業自身成長的,可能是外部環境的變化,甚至是惡化。
如果說聯想、TCL、華為、海爾等已經“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其面臨的風險更多來自國與國之間并非完全對等的貿易規則風險,那么,對于那些尚未“走出去”尤其是尚處于創業階段的企業來說,其面臨的風險既來自于市場、資金與技術層面,也來自于不同程度的“非國民待遇”,在已經越來越成熟的市場面前,其作為后來者的“后發劣勢”,同其“后發優勢”一樣明顯,甚至更加突出。
一向被我們引以為優勢的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狀況,如今正發生逆轉。2005年,中國職工平均工資上漲14%,而據預測,未來3~5年內,中國勞動力成本可能上升30%~50%。與此同時,石油、煤、電等價格的持續攀升,人民幣的不斷升值,這些都在考驗企業的生存模式和生存能力。另據報告顯示,中國創業環境總體仍處于非良好狀況。創業環境在綜合評分中處于一般水平,在35個全球創業觀察成員中位居17位,沒有達到良好狀況,在構成創業環境的9個方面中,表現最差的是商務環境,即為創業提供服務的環境條件。因此,在商務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的同時,企業也必須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圍內,對此提前作出全面而系統的準備,逐漸改變依賴成本優勢以贏得競爭力的發展模式,推動產業升級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