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政府為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經濟社會發展仍不平衡,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還較為突出,無法完全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的巨大需求。同時,部分生活比較困難的群眾還存在“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使人人享有普遍的教育服務,讓公共教育的陽光普照所有地區和人口,建立教育社會普遍服務機制不可或缺。
創建區域教育協調機制。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要著力解決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為此,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強化政府責任。政府要擔負起縮小教育差距“第一責任人”的職責,根據不同區域的現有教育水平,制定縮小區域教育差距的標準,并把它作為政府政績的重要考核指標;二是改變過去教育投入無視地區差異和城鄉差別的“大一統’’格局,建立地域投入差異的分配模式。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政府教育投入應有所區別,突出政府投入對農村教育的傾斜政策,使不同地區、城鄉之間的教育投入達到相對均衡;三是加強對基礎教育薄弱學校的改造,推進遠程教育網絡建設。應逐步取消區域內重點和示范學校制度,對薄弱學校采取投入傾斜政策,盡快改善其辦學硬件,并給予其優惠的人事政策,選調優秀教師和吸收優秀大中專畢業生充實其教師隊伍,或者在保證學校布局合理的前提下,鼓勵強校兼并弱校,以優化教育資源。同時,大力加強現代教育網絡建設,實現區域內外優秀教育資源共享,讓所有人都能通過網絡或電視節目接受同質的高水平教育。
創建知識共享機制。建立教育社會普遍服務機制,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通過有效的教育方、式,實現各個社會群體知識共享。一是縮小知識差距,創建平等的知識共享機制。知識的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為創建平等的知識共享機制提供了前提。提高國民的知識意識是平等的知識共享機制的運行基礎,平等的教育是縮小知識差距、創建平等知識共享機制的保障。政府應倡導大眾教育價值觀,遵循平等、對等和補差的原則,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資源,并加強經費使用的監管力度,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二是擴大社會困難群體的知識獲得渠道,加速我國的。知識化進程。困難群體之所以成為知識層次較低的群體,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們獲得知識的渠道有限。因此,在保證困難群體接受均等公共教育的同時,還應建立和完善各類免費社會教育場所。應努力形成富有彈性、靈活多樣的開放式教育體系,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進而逐步完善終身學習體系,使教育成為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
創建困難群體財政救助機制。建立教育社會普遍服務機制,既是困難群體生存和發展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共同價值觀的體現。應發揮財政調節作用,通過一系列政策法規調整地區、城鄉、群體之間的收入分配,逐步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為教育公平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全面實現免費義務教育制度,打破現行的以戶籍制度為依據的義務教育入學政策,實行適齡兒童按居住地原則接受義務教育的制度,為困難群體爭取盡可能多的受教育年限,避免困難群體的規模擴大和代際延續;加強非義務教育成本核算,建立合理的收費制度,完善與收費制度相配套的獎學金、貸學金制度,保證困難群體接受教育的機會均等;建立教育社會普遍服務基金,設立專門的服務基金管理機構,設定普遍服務基金的征收比例,規范普遍服務基金的使用,切實保證落后地區、困難群體享受到應有的社會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