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公務員考試重要資料《理論熱點面對面》
12、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為什么要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
2007年初冬,一幅被稱為“史上最牛公章”的圖片被眾多網站廣為轉貼,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新聞。這枚來自貴州偏僻鄉村的印章,刻有“平秋鎮圭葉村民主理財小組審核”字樣,分為五瓣,分別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黨支部委員保管。該村規定,村里開銷須經他們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將公章合并起來使用。據報道,自從有了這枚特殊的公章,圭葉村的賬目理順了,財務透明了,村民們關于村委會的財務投訴也沒有了。
對一枚普通公章的熱議,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對權力有效制約和監督的關注與期盼。只有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能確保人民賦予的權力為人民謀利益。
權力是柄“雙刃劍”
談到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有必要對權力的屬性做一些探討。據《廣雅.釋器》解釋:“錘,謂之權。”“錘”具有衡量判斷輕重的功能。可見,“權”的本義是“衡量審度”,引申義是“制約別人的能力”。在現代意義上,權力一般是指在國家范圍內由政權機構統一掌握行使,對社會具有普遍約束和強制的影響力或支配力。
人類社會的演進史表明,權力無論是作為政治上的強制力量,還是作為職權上的支配力量,都是一柄“雙刃劍”:如果運用得當,它可以為人類社會進步帶來巨大利益;如果運用不當、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缺失,則會給社會民眾造成深重災難。
從積極角度看,權力的公共性、等級性、整合性、工具性、有限性等,確保了權力能夠維護公共秩序,實現社會民眾的公共利益。假如沒有權力存在,人類文明可能長期在黑暗蒙昧中徘徊,人類社會也會陷入無休止的混亂和無序狀態。歷史上曾有人設想過沒有權力存在的社會狀態,然而,文明演進的軌跡已經表明,這只能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社會空想。只要人類以群居方式生存與發展,權力就不可或缺。正是依靠權力的有效運作,才談得上穩定、安全、有序的公共生活。
從消極角度看,權力的擴張性、干預性、支配性、誘惑性、腐蝕性等,又使不受制約和監督的權力極易蛻變為少數專斷者謀取私利、損害公益的工具。清朝的歷史學家在總結明朝的歷史教訓時得出一個富有哲理的結論——“賄隨權集”,意思是指賄賂腐敗總是跟隨權力而聚集起來,誰權重勢大,那些“賄者”就會蜂擁而至。
因此,正確認識權力的雙重屬性,通過制約和監督來確保“用權為公”,便可以有效維持公共秩序、調配重要資源、協調利益紛爭、實現公平正義。反之,任由權力濫用,“以權謀私”,就會侵害國家和民眾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