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促進社會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能有效緩解農民“貸款難”問題,促進涉農中小企業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傳統農業不斷向產業化、科技化和市場化發展。但是,在信用體系建設中也出現了一些難點和問題,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推進此項工作向縱深發展進行探討。
信用體系建設中突出矛盾和問題
日益增長的信貸資金需求與有限的信貸資金供給之間的矛盾。隨著農村經濟發展的加快,農產品需求結構多元化,農戶的生產也不再局限糧食生產,還要進行經濟作物、養殖、花卉、苗木、草皮種植以及農產品加工等延伸產業的發展。因此,農戶貸款需求與以往相比加大。但目前農戶小額貸款額度小,期限短,已經很難滿足農戶日益增長的信貸需求,需要審時度勢,用不斷變化的眼光開展小額貸款工作。
追求利潤與承擔社會責任之間的矛盾。從全社會的角度來看農村小額貸款,無疑是一箭雙雕的好事,既為中低收入群體提供了信貸服務,為農民致富創造條件,又為農村信用社帶來了新的利潤增長點。但是,由于小額貸款額度低、期限短、業務量大、經濟成本高、回報率低,一定程度上承擔著社會責任。農村信用社屬于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企業,追求利潤是信用社的目標,經濟行為所產生的社會效益是無法體現在信用社收益表上的,現有體制下又得不到合理補償,造成部分農村信用社在開展農戶小額信貸的過程中積極性不高,貸款量不夠大,此項業務開展較緩慢。
追求數量與追求質量的矛盾。一些社重視信用村鎮創建,輕視創建后的管理;有的創建戶數不少,發放小額貸款不多;有的重視大額貸款管理,小額貸款管理偏松,致使出現信證貸款和家族內多戶貸款,一戶用款現象;有的社只重視發證數量,忽視發證質量,求多、求廣,使一些不符合依據和要求的戶被評為守信戶,有的甚至已發放貸款,再加上信用社跟蹤管理不到位,催收不及時,致使個別小額貸款形成不良。
推進信用體系建設應向縱深發展
把推進農戶小額貸款,創建信用村鎮建設作為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鞏固競爭優勢和提升經濟效益的著力點。組織力量,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加深農戶對小額貸款,創建信用村鎮工作的了解,引導農民增強信用意識,優化農村信用社環境,在鄉村形成 “講信用光榮,不講信用可恥”的社會氛圍,弘揚信用美德,為農戶小額貸款安全運行創造良好的信用環境。
加強對農戶小額貸款,創建信用村鎮建設管理,嚴格對農戶的評級、授信、發證、收貸、收息工作。實行客戶經理負責制,落實各項責任,客戶經理定期深入管轄村農戶,及時了解貸款戶生產經營情況,及時發放貸款,及時收回貸款本息。對管理不善,催收不及時形成新的不良貸款,追究責任人責任。保證程序到位,管理到位,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以流程圖的形式公開貸款條件,程序和相關辦法,做到簡明易懂,一目了然。
針對目前農村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調整的新形勢,新要求,對農戶小額貸款的對象、額度、期限等進行延伸。充分考慮農戶要求、行業特點和生產周期等因素,在授信額度、執行利率和期限管理等方面,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因時而復;既要符合農村經濟發展規律,又要遵循信貸規定;既要做到盡量使農戶滿意,又要切實防范信貸風險;既要有原則性,更不失靈活性,要延伸服務對象,貸款額度和服務期限。
當前農村經濟正在從傳統耕種作業向產業化、專業化經濟轉型,農業產業鏈在延伸、擴大,農村信用社發放農戶小額貸款要適應這種變化,適應調整貸款投向,支持特色農業,種養大戶和農產品深加工,推行“公司+農戶+小額貸款”的運作模式,推動農業龍頭企業、農戶和農村信用社三方成為利益共同體,引導種養大戶建立“信用聯合體”完善“信用”和“互保”的信貸模式,解決種養大戶資金需求。
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建議
農戶小額貸款是以農戶信用為基礎發放的貸款,但農戶的信用是動態的。由于受種種因素制約,必然會出現一些變動。為防范和化解農戶小額貸款風險,避免形成新的不良,要建立規范嚴格的貸款管理責任考核制度,強化執行力建設,嚴格落實小額貸款和創建信用村鎮責任制,落實貸款“三查”制度。爭取政府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通力合作,使廣大農民認識到誠實守信的重要意義,在農村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