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操練階段
依據高考文言文的選材特點選好文言文短文進行實戰操練。通過一定量的課外文段閱讀和練習,鞏固課內已學知識,拓展必要的課外知識,把握解題方法和技巧,這在高考備考中是尤其重要的。為此,我們應注意下面的兩大方面:
第一、高考文言文試題的選材特點方面
近年來高考文言閱讀材料多從經典史籍中(可能是為了突出典范性)選取,均為淺易的文言文,一些疑難生僻的字句都有適當的處理,或加注釋。字數在四五百左右。所選文段均是人物傳記。這類文章的特點是:一般記載幾個人,有的人物關系簡明,有的人物關系復雜;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壞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現一種特殊的品格和性格。這要求考生解讀人物關系,體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寫人物傳記,或出于某種政治需要,或出于個人目的,以此來表現作者的觀點和態度,這也就要求考生能分析傳記的基本內容,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
那么,在今年或者說在今后,是不是一定也考史傳類的散文呢?筆者認為未必如此。史傳類的散文已考了多年,師生都摸索出了一套應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之短小的的段落很難表現出傳記的人物性格而使命題者很難取舍,且考查形式比較單一,缺少變化,易將文言文考查導向一潭死水。而古代抒情性或議論性散文卻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濃烈的感情和深刻的理性思辨成為了文言文閱讀試題很理想的文段。它們篇幅一般短小,容易取舍,且符合“淺易文言文”的標準。
所以,在備考中我們還是應該注意一些短小精悍、文質兼美的其它類型的散文的閱讀訓練。
因此,我們在選取用來練習的文言文段時,應注意上述特點。
第二、文段練習應注意的方面
一些老師在復習時為了貪多求快,在做材料練習時,只要求學生完成文章后的練習就行了,至于文章有沒有起碼是大致的讀懂,文章中涉及的重要的知識點有沒有掌握等則很少過問了。這種盲目追求數量而不顧質量的做法是要不得的。筆者認為,在做材料練習時應讓學生注意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注意鞏固已學知識
教師應能就閱讀材料依據考綱考點設計好有關實詞、虛詞、句子的翻譯等方面的練習。通過練習,能使學生對常用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加以理解、鞏固,對詞法、句法的理解得以進一步的加強,對翻譯句子的方法掌握得更為純熟;通過這方面的練習,帶動學生去讀懂全文,這不但為做文后的練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也為學生擴大文言文閱讀面進而更多地獲取讀文言文的語感提供了條件。
2、注意拓展必要的文言文知識
僅僅掌握考綱所規定的120個實詞和18個虛詞是不夠的。在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所規定的實詞與虛詞的同時,還應讓學生了解其它次常用的實詞與虛詞的含義與用法。另外,學生只有字詞句方面的古漢語知識仍是不夠的。因為古代文章反映的是古代社會的現實,涉及古代社會的許多文化情況和文化常識,如天文地理、科舉官場、禮儀習俗、年齡稱謂、尊稱謙稱等等。要讓學生在考場上較快地讀懂一篇文言文,平時就應當讓他們有意識地積累有關這些方面的知識,在做材料練習時就更應注意到這一點。
3、注意掌握解題技巧
要讓學生能在考場快速答題,拿高分,除了要有扎實的文言文知識外,還應能靈活運用解題方法與技巧。因此,平時就應注意讓他們體悟和掌握解題方法與技巧。下面以掌握正確的文言應試閱讀方法為例談談:
高考時,不少學生心理上比較緊張,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讀完一篇就去選擇答案。其實這種作法是很不正確的。這時,老師就應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答題方法并多加操練。筆者認為,作為文言應試的閱讀應分以下四步進行:
第一步,倒讀最后一題,搜索“內容提要”。文言文閱讀的最后一道題,在題目設置上有這樣的規律:將閱讀材料的內容,按照原文行文的先后順序,擬設四種對文章的概括性敘述,要求考生根據文意進行綜合分析,選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也就是說,在這題的四個選擇中,只有一項錯誤,而其余都是正確的。那么,未讀原文之前先讀這些選項的表述,無異于是在搜索原文的“內容提要”。這樣可以消除學生對原文的陌生感,樹立讀懂原文的信心。
第二步,整體感知原文,確認“內容提要”。此步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要求做到:基本弄清全文寫了幾個人,人與人之間是什么關系;寫了幾件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怎樣;這些事表現了人物什么精神品質,反映了什么社會問題。然后一一驗證最后一題的四個選項,同時為第三步解決詞句問題打下基礎。
第三步,細讀相關部分,解決詞句問題。這一步要求落實將要作答的題目在原文中的具體位置,并運用所學知識技巧,進行解答。
第四步,定向跳讀原文,排查人物行為。文言文閱讀題中的第三題是對人物行為或思想方面的考查,這道題的設置在2006年的普通高考廣東題中已換成了對句式方面的考查,但高職高考中仍無變化。
另外,在整個備考階段應貫徹始終地切實落實好識記古代文學常識與背誦文言文重點篇目的工作。特別是背誦文言文篇目,顯得尤其重要,它不但能使學生在默寫方面拿好分,還能使學生形成較良好的文言語感而在文言文閱讀方面拿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