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查目標
全日制攻讀人文地理碩士學位復試科目《經濟地理學》考試內容包括產業經濟分析、經濟活動區位、經濟活動區域分析等方面專業基礎知識,要求考生系統掌握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并能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成績
本試卷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開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學科概況及理論進展
產業經濟經濟分析
經濟活動區位
經濟活動區域分析
經濟地理學研究方法
(四)試卷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題:(占總分的15%-20%)
簡答題:(占總分的40%-50%)
分析論述題:(占總分的35%-40%)
三、考查范圍
(一)學科概況及理論進展
1、考查目標
(1)了解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與研究任務。
(2)理解經濟地理學的學科屬性、特性、與相鄰學科的關系。
(3)了解國內外經濟地理學的發展過程與階段特征。
(4)了解經濟地理學基礎理論的產生背景與研究進展。
2、考查內容
(1)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學科體系及與相鄰學科的關系。
(2)經濟地理學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3)經濟地理學基礎理論及研究進展。
(二)產業經濟分析
1、考察目標
(1)農業產業經濟活動分析
(2)工業產業經濟活動分析
(3)服務業產業經濟活動分析
2、考察內容
(1)農業產業布局條件與資源開發
(2)工業產業布局條件與區位選擇
(3)服務業布局條件與區位選擇
(三)經濟活動區位
1、考查目標
(1)理解區位的概念,區位因素的概念及分類,各區位因素對經濟活動區位的一般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2)能夠結合地區發展的實際,辯證分析各影響因素的相互關系及作用強度的變化。
(3)能夠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評價。
2、考查內容
(1)區位與區域:區位的概念,區域的概念。
(2)區位因素:包括土地、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中間產品、技術,交通,政策與制度環境等。
(3)經濟活動區位影響因素的綜合評價。
(四)經濟活動區域分析
1、考查目標
(1)掌握產業分類的基本方法;了解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熟悉產業結構演變理論的基本內涵。掌握評價產業結構合理性的基本原則;初步掌握確定區域支柱(主導)產業的基本方法。了解產業布局的影響因素;掌握農業、工業區位理論和中心地理論的基本內涵與理論要點;掌握產業地域分工理論的基本內涵與理論要點;理解新貿易理論和新經濟地理學關于分工和貿易的理論解釋。
(2)了解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因素,有關經濟地域綜合體的內容。理解區域經濟增長機制,區域經濟增長階段理論。掌握區域增長極理論、循環積累因果原理,乘數作用和加速原理以及我國學者的區域經濟增長階段理論。
(3)熟悉區域空間結構的基本要素及其地理內涵;掌握區域空間結構形成與發展的機制;掌握區域空間結構的典型模式及其基本內涵;理解區域空間結構演進的過程與機理。
(4)理解區域間經濟發展關系理論的內涵;理解區域差異形成的機制;初步把握區域分工與合作的原則及實現途徑。
2、考查內容
(1)產業分類方法;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及基本理論。
(2)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作用機制、理論內涵。
(3)區域發展理論、區域發展模式、區域空間結構的形成機制、基本模式、演變規律,區域間經濟發展關系的基本理論。
(4)城市與區域發展的關系、城鄉相互作用關系。
(五)經濟地理學研究方法
1、考查目標
(1)初步了解經濟地理學的不同研究方法的基本內容。
(2)理解并掌握經濟地理學研究的傳統技術方法和現代技術方法的區別與聯系。
2、考查內容
(1)對形態描述、地理比較、要素分析、綜合分析和系統分析等思想方法有較深理解。
(2)能較好地運用統計圖表、經濟地圖及技術經濟論證等方法對相關案例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