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當處理好“高原現象”
“高原現象”一詞源于教育心理學中動作技能的學習曲線。動作技能學習的練習曲線顯示:練習者開始進步快,曲線中間有一個明顯的或長或短的進步停頓期,后期進步慢。中間的停頓期叫高原期或高原現象。我們把在復習中出現的學習進步緩慢的現象稱之為高考生的“高原現象”。
形成“高原現象”的原因一是學習方法。有些學生在復習時不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弱點,只是被動地跟著老師的安排,使得自己本來已經掌握的知識點和能力點不斷重復,而自己的弱點卻沒有得到改進。其結果是一方面做著大量的無效勞動,另一方面自己的弱點卻又難以得到改進,從而最終導致總成績的徘徊不前; 二是生理、心理疲勞。高三下學期的學習相當緊張,不少考生日以繼夜、題海戰術,無論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很疲勞。生理與心理疲勞積累到一定時候就會產生“高原現象”,感覺自己再怎么使勁也上不去了,越學越糊涂。
A、保持堅定的信念。“高原現象”并不意味著到了學習極限,走出高原期后學習效率和成績還會有很大提高,所謂“黎明前的黑暗”就在此時,要知道“堅持到底,贏的是你!”
B、對學習和考試保持情。盡最大努力去喜歡所要學習的東西,去體驗考試的刺激,不要形成麻木心理。
C、注意勞逸結合,“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注意腦力與體力的平衡,在一天的緊張復習后,要安排適當的體育運動,跑跑步,做做操,使疲憊的身心松弛下來。
D、家長要給考生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有些家長對孩子出現的高原現象比他本人還要擔憂,不停地干預,這樣只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不利于孩子走出高原期。家長在這段時間一定要心平氣和,擁有大將風度,沉穩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