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原第二醫科大學)兒科系建于1955年,是國內最早建立的兒科系部,招收兒科專業本科生。1958年,兒科系遷入新中國建立后上海第一家綜合性教學醫院,并確定為第二醫科大學兒科系的教學基地的新華醫院內。早在60年代前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科在高鏡郎、郭迪等德高望重的老一輩兒科泰斗的領導下在臨床、科研及教學各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地位。1963年首先在在國內建立起完備的兒科三級學科,這一學科模式被國內其他兒童醫院推廣沿用至今。1978年創建了上海市兒科醫學研究所;1983年創辦了《臨床兒科雜志》。1998年,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委托,與美國Hope基金會合作,在上海浦東建成了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使兒科學科的硬件設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
由于1998年國家教育部調整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兒科學專業調整入臨床醫學專業, 并于1999年起停止單獨招生,使兒科臨床醫師的來源急劇減少,連續10余年的兒科醫師數量不足致使兒童的醫療服務資源出現嚴重短缺。即使在國內經濟較為發達的上海等大城市,也同樣存在兒科醫師資源的嚴重不足。為重現兒科特色與實力,滿足當前社會對優秀兒科醫師培養的迫切需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從2012年起重設臨床醫學專業(兒科學方向)并進行全國招生。
研究領域
臨床醫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科學專業,它致力于培養具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和醫療預防的基本技能;能在醫療衛生單位、醫學科研等部門從事醫療及預防、醫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醫學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進行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兒科學是研究小兒生長發育規律及其影響因素、小兒疾病的診治與預防以及研究小兒疾病的康復方法,盡可能使患兒恢復健康的學科。兒科學方向學生除學習臨床醫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外,強化兒科學的學習。
主要課程
主要課程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公共基礎課程、人體疾病與健康基礎(人體解剖、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基礎醫學實驗課程、器官系統整合課程(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血液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及生殖系統)及臨床醫學課程(診斷學基礎、實驗診斷學、醫學影像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小兒外科學、兒童保健學等)。臨床醫學課程也按系統授課。在教學計劃中增加兒科相關課程的教學時數,并充分體現兒科教學的特色。公共基礎課程時間1年;醫學基礎、臨床理論和見習時間3年;臨床內、外、婦、兒等各科實習時間1年。
評估排名
臨床醫學專業在教育部公布的《學位學科評估高校排名結果》專業排名中位于第一位。臨床醫學五年制(兒科方向)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特色班。2012年起開始招生,歷年招生分數線和臨床醫學專業基本相同。
優秀師資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在兒科教學方面有著悠久的教學歷史,擁有雄厚的師資隊伍,有著豐富的臨床教學經驗。《兒科學》是國家重點學科和“211工程”重點學科。2003年《兒科學》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2008年《兒科學》被評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優秀教學團隊(首席教師:孫錕教授)。2009年被同時評為市級和國家級精品課程(課程負責人:孫錕教授)。2015年,《兒科學》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課程負責人:孫錕教授)。
2007年,為整合兒科優勢教學資源,提高兒科教學質量,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又重新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重建的兒科學系整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上海市兒童醫院等附屬醫院的兒科資源,占到全市3/4以上的臨床教學資源為醫學生兒科教學創造了良好條件。兒科方向學生的臨床兒科課程由新華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上海市兒童醫院的優秀師資共同承擔。
專業特色
兒科學是研究嬰兒、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生長發育、疾病防治以及如何促使他們達到成人時全部潛能的一門科學。現代醫學的發展,將兒科學的內涵從單純的疾病防治延伸到了個體兒童時期健康和衛生涉及的所有問題,尤其是與兒科有關的邊緣學科的發展。兒科學研究的范圍也正逐漸擴大及深入,如以年齡來分,有新生兒學、青少年(青春期)醫學;如從臨床的角度以器官系統的疾病來分,包括小兒呼吸系統疾病、小兒心血管疾病、小兒神經系統疾病、小兒泌尿系統學、小兒血液系統學、小兒消化系統疾病等;從小兒發育的角度考慮則有發育兒科學。臨床醫學(兒科學方向)的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掌握醫學基礎知識、臨床兒科專業基礎知識、臨床兒科基本操作技能和臨床兒科基本診療技術的,能獨立從事臨床工作的高級醫學專業人才。
專業優勢
進入新世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科進入新一輪全面發展。新華醫院整體實力保持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小兒外科畸形診治、危重新生兒診治、新生兒疾病篩查,新生兒聽力障礙、小兒呼吸系統疾病診治、胎兒先天性心臟病診斷等達到國內頂級水平。醫院擁有兩個市級以上研究機構:上海市兒科醫學研究所、環境與健康教育部及上海市重點實驗室;3個臨床診治中心:衛生部結石病診療中心、上海市小兒外科畸形矯治臨床醫療中心、上海市兒童聽力障礙臨床診治中心。新華醫院擁有兒科床位470余張,2015年,≤12歲兒童的年門急診人次近120萬,年出院人數28260人,年手術人數14273人,成為兒科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醫院之一。院(新華臨床醫學院)、系(兒科學系)、所(上海市兒科醫學研究所)、雜志(臨床兒科雜志)四位一體的架構更有利于兒科學科發展及兒科教學。2016年8月,新華醫院兒科綜合樓項目正式開工, 2016年10月,新華-哈佛醫學與創新合作項目啟動,雙方將在管理體系、學術內涵、培訓平臺、海外醫療資源等多個領域開展更為多元深入的合作,兒科將迎來新一輪的全面發展。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1998年正式啟用,是一所集醫療、科研、教學于一體的兒科專科醫院,醫院建立后不斷發展。擁有上海市小兒先心病研究所、上海市小兒心血管病臨床醫學中心。醫院心血管外科在我國著名小兒心血管外科創始人之一丁文祥教授帶領下,成為世界兒童醫院中手術治療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最多的醫院。2007年,國內首幢兒童心臟中心落成啟用。2009年,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成立國內首家兒科轉化醫學研究所。2013年,亞洲最具規模的兒童血液大樓建成啟用。醫院擁有心血管、血液、發育行為兒科等特色學科。目前的床位數為604張,2015年的門急診量為1515525人次,手術人數:21920人,出院人數:27280人。隨著醫院規模擴增,兒內、兒外各亞專業將迅猛發展,為醫院成為亞洲一流兒童醫院奠定堅實基礎。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醫院與20多個國際頂尖的醫學院、兒童醫院、研究機構保持著長期友好的合作機制,尤其是近年分別與美國哈佛大學波士頓兒童醫院、芝加哥大學COMER兒童醫院、辛辛那提兒童醫院和圣述德兒童研究醫院等簽訂了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聯合醫療診治等的相關合作協議,在國內率先成立了SCMC-COMER罕見病診治、SCMC-St.Jude兒童癌癥等國際合作中心。2010年12月,歷經三年之不懈努力,醫院通過了國際醫院質量認證聯合會(JCI)的評審,成為國內第一家也是目前大中華地區唯一通過JCI認證的兒童專科醫院。
上海市兒童醫院前身是由我國著名兒科專家富文壽及現代兒童營養學創始人蘇祖斐等前輩于1937年創辦的上海難童醫院,1953年更名為上海市兒童醫院,2003年成為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位于普陀區長風生態商務區的新院已于2010年底動工,核定床位550張,北京西路院區仍有核定床位150張,2015年度醫院門急診量208余萬人次,年住院病人3.38萬人次,住院手術量2.2萬人次。醫院擁有重癥醫學科、新生兒科、腎臟風濕科等優勢特色專科,在疑難雜癥的診治上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醫院也擁有市級研究機構: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
科研成就
各附屬醫院兒科承擔了國家“863”、“973”重點攻關項目、國家重大專項課題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及上海市科委基金項目、上海市衛生局及申康醫院管理中心科研項目以及國際合作科研項目等的研究工作。近年來,臨床研究越來越得到重視,新華醫院依托上海市兒科醫學研究所、環境與兒童健康教育部和上海市重點實驗室及臨床研究中心(CRU),為兒科整體發展提供科研和臨床服務平臺。
國際化培養程度
適應醫學人才培養國際化的趨勢,開展雙語教學。利用新華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與上海市兒童醫院與多個國際頂尖醫學院、兒童醫院、研究機構保持長期友好合作的優勢,開展醫學生國際交流項目,使學生較早地了解國外醫學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對于學業成績優秀的兒科方向學生,擇優予以參加國際交流項目。出版并使用的英語教材包括陳樹寶教授主編的中國科學院規劃教材---《兒科學》英語版;朱建幸教授主編的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兒科學》英文版和《兒科學》案例分析系列英文版,這些教材均由原版英語教材按照現《兒科學》教學大綱改編。
培養特色
臨床醫學專業(兒科方向)五年制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在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的基礎上充分突出兒科特色,開展器官-系統整合式教學,并將PBL教學、情景模擬等教學方式充分融入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強化實踐教學,早期接觸臨床。對于完成學業,符合免試直升碩士研究生基本條件的兒科方向優秀學生,優先考慮錄取兒科專業研究生。
為了更好地達到學校的培養目標,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指導學生專業規劃,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和臨床科研能力,使其成長為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在前期進入臨床學習前,就為學生配備專業指導老師。臨床醫學兒科方向班的教學管理和學位授予等基本要求與臨床醫學五年制相同。
獎學金設置
為鼓勵學生勤奮學習、勵志成材,除醫學院的各項獎學金外,另設立兒科獎學金。
知名校友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原第二醫科大學)是國內最早建立兒科系的院校,在國內外兒科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被稱為中國兒科醫學人才的搖籃,桃李遍天下。上海大部分的兒科主任都是兒科系培養的,全國的兒科醫院也有很多兒科系培養的人才。師從我國兒科學泰斗郭迪教授的沈曉明教授于1991年畢業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獲兒科學博士學位。沈曉明教授在兒童保健學領域成績卓著,是中國兒童環境醫學、發育與行為兒科學的主要開拓者,他有關兒童鉛中毒的研究推動了我國汽油無鉛化的進程。作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研究項目于2000年、2006年和2011年三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并獲2010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9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并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通用汽車中國科技成就獎等。2013年,在第43屆美國醫學科學院年會上,沈曉明教授被遴選為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Foreign Associate of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of National Academies,USA)。沈曉明教授主編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統一教材《兒科學》(第七版)及多部兒科學方面專著 。
畢業去向
2012級學生將于2017年畢業,目前直研率達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