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有著多重含義:它是人民生存的保護傘,是社會穩定的減震器,是擴大內需的催化劑,是政府與人民的契約書。加快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僅得利于眼前,還將功推于后代。
就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而言,大致有如下的幾個重點建設路徑:進一步擴大城鄉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加緊研究和探索社會保險的跨地區接轉和城鄉并軌;加大社保資金多方籌措,確保社保資金保值增值與安全;確保社會保障的公平效應和制度運行效率;建立面向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健全突發性災難危機救援和保障機制;等等。
一個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市場經濟離不開完善的社會保障這道“安全閥”,一個安定而富有秩序的人類共同體更離不開對弱勢勞動者的制度關懷。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內容.社會保險制度的健全與否,往往標志著社會文明進步水準與社會和諧程度。對正處于轉型時期的中國而言,社會保險不僅牽涉千萬百姓的安居樂業,更直接關聯整個社會的正義底線和國家的健康、持續、文明發展。
(-一摘自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
熱點透析
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證。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地區發展極不平衡、城鄉差距巨大的國度里,如何解決城鄉居民的養老、醫療、住房、失業救助等基本社會保障問題,堪稱世界級的課題,也是前無古人的難題。當前,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面臨著社保制度城鄉分割、群體分割,社會保險覆蓋面過窄,社保資金歷史欠賬多、統籌層次低、轉移接續難、管理運營不規范等諸多難題,亟待在制度上得到破解。如何在實踐中落實廣覆蓋、?;?、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有待于新的探索。
一方面,社會保障體系直接關系人民生活,是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的體現;另一方面,社會保障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有強大的社會物質條件作為基礎,要建設好社會保障體系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從1986年開始,中國社保制度開始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年代。1986年我國在“七五”計劃中首次提出了社會保障這一概念。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就決定建立“全覆蓋、多層次”的新社會保障體系??墒鞘畮啄赀^去了,由于遇到了各方面的重重阻礙,這項極其重要的社會基礎設施至今還沒有建立。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要統籌考慮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將各類人群納人覆蓋范圍,實現城鄉統籌和應保盡保。目前,我國城鎮社會保障體系還存在很多缺位現象,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農民工社會保險等方面都未完全實現;農村的最低生活保障、農村合作醫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問題十分突出,比城鎮社會保障問題遇到的難題更多、問題更復雜。
社會保障問題中的弱勢群體的保障機制、社保的戶籍壁壘問題、社會保障的地區差異、社保轉移、社會救助、廉租房制度等問題都是公務員考試的命題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