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時也要看到,由于我國經濟增長方式還比較粗放,實現經濟快速增長付出的代價較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們黨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變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充分體現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為今后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指明了方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熱點透析
從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來看,有兩種經濟增長方式:一是通過增加資源投入和消耗來實現經濟增長,即粗放型增長方式;二是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即集約型增長方式。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就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即從粗放型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則至少包括以下內容:(一)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即處理好速度與效益的關系,從過去那種單純追求速度、盲目擴大數量的增長方式轉變到數量和質量、速度和效益相統一的發展方式上來;(二)資源消耗型發展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轉變,即處理好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從經濟發展嚴重依賴資源和破壞環境轉到經濟發展要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前提;(三)技術引進型發展向技術創新型發展轉變,即處理好技術引進與技.術創新的關系,從過去那種過度依賴技術引進轉到注重消化吸收和提高技術創新的發展模式上來;(四)外需拉動型發展向內需主導型發展轉變,即處理好國外市場與國內市場的關系,從過去的“讓利性”開放轉向“互利性”開放、從過于重視“引進來”轉變為“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五)投資拉動型增長向居民消費拉動型增長轉變,即處理好投資與消費的關系,由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向主要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轉變;(六)傾斜型發展戰略向均衡型發展戰略轉變,即處理好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協調發展的關系,改變由于“政策傾斜”形成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狀況;(七)效率優先的分配模式向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分配模式轉變,即處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間的關系,改變收入分配失衡狀況,讓人民平等地享受發展成果。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法制保障、政策體系、激勵機制、市場環境。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使全社會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
(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鼓勵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