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努力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各民族團結
“我們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場……”步入“新中國成立60周年內蒙古廣西寧夏新疆成就展”的新疆館,一曲清脆童聲演唱的歌曲猶如天籟之音撲面而來,館內充滿西部風情的圖片、琳瑯滿目的展品更是讓參觀者目不暇接,連聲贊嘆。自2009年6月22日展覽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開幕以來,一幅幅影像,一件件實物,直觀地訴說著60年來新疆發生的滄桑巨變,生動地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民族團結、共同進步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今天的新疆,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民生持續改善,各項事業蓬勃發展。這得益于新疆各族人民的緊密團結,得益于和平、穩定、和諧的社會政治局面。新疆的發展歷史告訴人們,只有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會更加蒸蒸日上,各族人民的生活才會更加幸福安康。
為什么說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邊陲,亞歐大陸腹地,土地廣袤,資源豐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6,周邊與八個國家接壤,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新疆的歷史,既是一部民族遷徙融合的歷史,也是各民族共同開發新疆、建設新疆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代宋遼金時期,因中原地區諸朝爭奪統治權而無暇顧及西域,西域出現了高昌、喀喇汗和于闐等幾個地方政權并列的局面,但它們同中原諸王朝都保持著密切關系。元朝再次統一了西域地區,加強了對西域的有效治理。明朝則設立哈密衛,任用哈密當地的世族首領為各級官吏以實現對這一地區的管理。
1757年,清朝平定長期割據西北的準噶爾政權。兩年后,清朝平定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大、小和卓叛亂,維護了新疆地區的統一。1762年設立“伊犁將軍”統一行使對天山南北各地的軍政管轄,同時依據“因地制宜”、 “因俗而治”的原則,分別采取了郡縣制、伯克制、札薩克制、八旗制等不同的治理方式,采取政教分離、支持多種宗教并存的政策等等。這些措施取得了較顯著的效果,使新疆社會有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統一、安定的政治局面,社會經濟得到了穩步的發展。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新疆受到沙俄等列強的侵略。新疆各族人民團結在一起,同仇敵愾,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進一步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手足情誼。1875年,陜甘總督左宗棠就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事務。到1877年年底,清軍陸續收復了中亞浩罕汗國阿古柏侵占的天山南北諸地。1881年2月,清政府收復被沙俄強行占領長達11年之久的伊犁。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并取“故土新歸”之意改稱西域為“新疆”。新疆建省,是清朝政府對歷朝各代治理新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至1909年,新疆行政建置與內地完全一致。中華民國政府建立后,不斷強化新疆防務。“萬方樂奏有于闐。”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同年10月1日,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國人民一起,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和共同發展,并從中國民族和宗教的實際狀況出發,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根據中央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正式成立,翻開了新疆歷史發展的新篇章。
2000多年來的歷史清晰地表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國家政權的穩定統一自古以來就是新疆各族人民安居樂業的有力保障,新疆各族人民的團結互助自古以來就是推動新疆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不論是維吾爾族、漢族,還是其他民族,都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對祖國文明的形成和延續,對新疆的開發和建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共有的歷史、相同的信念,使新疆各民族成為一個團結和睦的大家庭,攜手并肩,跨越歷史長河走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