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進返鄉農民工實現就業
安徽省是我國的勞務輸出大省,農民工有1165萬人。為促進農民工就業,拓寬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渠道,近年來,安徽省實施“鳳還巢”工程,把“走出去”的農民工視做鳳凰,把家鄉建設成他們的棲巢,建立起一整套吸引和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長效工作機制。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春節前夕,安徽省返鄉農民工達615.8萬人,其中1/3是由于企業關停、裁員等非正常原因返鄉。安徽省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鳳還巢”工程的力度,安排資金l.5億元,計劃興建100多個農民工返鄉創業園,通過政策、場地、培訓、服務和維權等五大扶持措施,幫助返鄉農民工在本地創業,并帶動鄉鄰就業。截至2009年5月,安徽全省已有70余萬農民工返鄉創業,創辦各類企業30余萬個,吸納220多萬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就業。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和安徽省一樣,去冬今春我國一些地方出現了農民工集中返鄉的現象。對此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及時果斷地出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大力促進返鄉農民工實現就業。
2008年下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風暴席卷了全球,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和世界經濟造成了重創。盡管我國經濟的基本面并沒有改變,但我國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第二出口大國,外貿依存度約60%,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趨緊密。因此這場危機還是通過貿易、投資、服務等領域給我國經濟帶來了明顯的影響。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等發達國家原有的消費方式和金融體制難以為繼,出現了信貸市場冰凍、失業上升、居民家庭收入下降、消費減少等現象。伴隨著這些國家的經濟衰退、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它們對我國出口產品的需求不斷萎縮,導致我國出口下降。我國出口的90%來自珠三角、長三角等東南沿海發達地區,95%來自加工制造業。由于國外的訂單減少,這些地區和行業的許多外向型企業經營陷入困境,不得不紛紛限產、停產或者外遷、倒閉。2008年1月到2009年1月,東南沿海某省關停破產倒閉了2.4萬戶中小企業,主要分布在服裝、紡織、電子原件、塑料制品等加工制造業。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旅游業、服務業和建筑業等相關行業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我國外出農民工的文化程度較低,無技能或技能單一,又是異地打工,不具備當地的居民身份,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在勞動力市場上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當這些企業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不得不裁員時,他們受到的傷害自然最大。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春節前,全國返鄉農民工為7000萬人左右,約占外出農民工總量的50%。春節后,大約80%以上的返鄉農民工重新回到城市,其中有4500萬人已經找到工作,1100萬人仍處于尋找工作狀態;留在家鄉的返鄉農民工中仍有1200萬人尚未找到工作。也就是說,總共有2300萬返鄉農民工處于失業狀態。積極促進這些返鄉農民工實現就業,成為各級黨委和政府2009年面臨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