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材料
(一)深入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什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學術界主要有兩種界定。
觀點一: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是各方面利益關系得到有效協調的社會,是社會管理體制不斷創新和健全的社會,是穩定有序的社會。這主要是根據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和諧社會部分的論述歸納出來的。
觀點二: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屬性來看,它應該是一個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社會。也就是說,它是一個能夠不斷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一個消滅了剝削、消除了兩極分化,人們能夠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平等相處、民主協商、自由發展的社會;一個人民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最終走向共同富裕的社會。
2.構建和諧社會的必備條件
有學者提出需要兩個條件,也有學者提出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四個條件。前者認為,實現科學有序的社會流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從這個角度看,和諧社會應該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它應該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任何社會如果能夠讓其中的窮人不斷地變為富人,就有無限的活力。第二,人們地位的變化應該是公平合理的。從本質上看,和諧社會的主要基礎就是確立我國爺主要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諧關系。后者認為,達到“和諧社會”至少要有四個條件:一是社會的管理控制體系能夠充分發揮作用;二是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念有凝聚力;三是不同利益群體的需要能得到滿足;四是社會成員具有流動的途徑。
3.通向和諧社會的四大途徑
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了四條原則性的界定: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的創新;健全工作機制,維護社會穩定。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副所長趙子平在接受《嘹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說,這既是構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素,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思路和基本途徑。
4.和諧社會的六大特征
(1)民主法治。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
(2)公平正義。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3)誠信友愛。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
(4)充滿活力。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才能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
(6)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5.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1)從國內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
(2)從國際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把握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有力應對來自國際環境的
各種挑戰和風險的必然要求。
(3)從我們黨肩負的使命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
總的來說,我們黨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既深刻、具體,又全面、系統,開辟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新境界,進一步深化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基本問題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6.構建和諧社會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系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屬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大范疇,兩者的現實起點一致、目標一致、實踐過程一致,它們是相互包含、相輔相成的。作為社會建設過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條件。十六大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六個更加”的標志性要求,明確地包含了“社會更加和諧”的要求。作為社會建設水平和社會發展程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更高、時間更長、任務更重,我們在完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之后,還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長期奮斗。
7.構建和諧社會同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系
科學發展觀是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指導方針,其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因而也統領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茖W發展觀所強調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也好,“五個統籌”也好,都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茖W發展觀從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等方面促進社會發展、社會建設、社會治理,是從發展的角度求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從社會關系、社會狀態方面反映和檢驗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成效,是從和諧的角度促發展。